查小欣 我在等待一个奇迹
- 来源:37°女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查小欣,娱乐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08 09:45
在香港,查小欣向来被称为“娱乐教母”。从业几十年,她见证了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期,也见证了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娱乐工业的迅速滑落。
“不睡觉的妖女”
查小欣的敬业出名,她的犀利辛辣更出名,因此明星爱她也恨她。同行问她为何总这样犀利,她不以为意:“我是来工作,不是来和明星做朋友的。”
香港人都爱听她的访谈、看她的专栏,那些平日全副武装的明星,在“小欣姐”面前,常常变得言无不尽。每次采访,她都约在咖啡厅,开始前会让明星放空十几分钟。“让他们看看街景,熟悉一下环境。”等茶上来,一切就变得顺畅多了。
那年,查小欣采访新婚的郑伊健,结束时,她随口问及婚戒,郑伊健腼腆地把戒指摘下来给她看:“戒指没有钻石,没有图案,内里刻有对方的指纹,是在网上从澳洲订制的。”查小欣把这个细节写进文章里,郑伊健的经纪人看到后对她说:“你可真厉害,平时他是绝不会把戒指给别人看的。”查小欣回答:“只要你不刻意,他自然也会放下戒心。”
这种本事并非一蹴而就。1980年,查小欣到《香港周刊》当娱乐记者。一年后,老板让她自己找资源,她翻手上的电话簿,只认识两个演艺圈的人。她就在电视台餐厅蹲点,待上一天总能有所收获。“当时刘德华还是‘小鲜肉’,看他下来买咖啡,我就问他:“能做采访吗,能留电话吗?”刘德华懵懵懂懂,留了家里电话。“后来找刘德华拍封面,要帮他借衣服,不知道他的尺寸,就打电话去他家里,刘爸爸会告诉我。”
她还去“迪斯科”蹲点。晚上八九点钟,她打扮好去“迪斯科”,那是当时明星最爱去的场所。她与梅艳芳、梁朝伟、成龙,都是在那认识的,“跟梅艳芳、成龙玩猜拳,常常赢他们。成龙气得不得了,说不要这样输给女孩子。”那时的明星没有经纪人、助理,和记者的关系不像现在总有芥蒂。
回家常常已是3点多,六七点又要爬起来上班。所以,同事就戏称她是“不睡觉的妖女”。
媒体人竞争激烈,查小欣独家多,总拿头条,遭到主编排挤,“他后来定了规矩,写头条不能署名,那我就写二条;最后变成头条、二条、三条都不能署名,我就不写了。”她觉得这种竞争没意思,一气之下就要辞职,老板挽留她,请她去广告部过渡一下。但是,好友倪匡对她说:“我觉得你得接着写。”后来主编辞职,查小欣接了下来。当时她才工作4年,也不知道有无把握,“当时胸口写着‘勇’字,做了再说!”
派卧底参选港姐
2015年,查小欣在内地出了第一本书《陪你跑一场马拉松》,书中没有八卦与娱乐,记录了她与儿子一起成长的故事,被职场女性奉为“育儿秘籍”。书中有许多职业女性都会碰到的问题,比如“忙”。查小欣在书里回忆一次难得有空接儿子放学回家,结果儿子吓了一跳:“你突然来,是想吓死我吗?”查小欣五味杂陈,“在这个行业工作,要舍弃很多个人时间。”
除了忙,另一个问题就是争议。香港人精英概念重,常常以职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刚做娱记时,很多进了大公司的朋友渐渐不联系了。”一次社交活动,查小欣介绍自己,几个西装笔挺的律师轻蔑地看着她:“哦,你就是专躲在人家床底下揭人隐私的娱乐记者。”她不甘示弱:“你们就是那些知法犯法、专门钻灰色地带、为了钱替罪犯脱罪的所谓律师!”她说:“任何事情可以忍让,对歧视则半步不让,誓要捍卫个人及职业的尊严。”
查小欣从来不认为“娱乐记者”是个低人一等的职业,有时甚至能体会到斗智斗勇的乐趣。20世纪80年代,香港小姐选举如火如荼。查小欣安排两个记者伪装成工作人员,潜入后台拍了许多一手资料,杂志销量大增;第二年,电视台魔高一尺,加强了工作人员审核,查小欣就道高一丈,直接选了两名美女去参赛,给她们安排推荐人、赞助商,派她们当卧底。两位卧底很快与他人混熟,还发现了当年的种子选手张曼玉。于是,查小欣率先请摄影师拍了一组张曼玉的写真。不久,张曼玉在比赛中大热,查小欣又趁机推出封面报道,销售一空。
1997年,查小欣转型做电台主持,之后的十几年,她的爆料数度震惊全港。她曾在节目里批评成龙,气得大哥直接打电话到现场说要跟她拼了。最出名的是2011年,她爆料谢霆锋、张柏芝离婚内幕,娱乐圈一片哗然。
许多人批评查小欣借着新闻自由的幌子侵犯隐私,她反驳:“我的料都来自熟人,而且,如果他说不能说,我是绝对不会说的。我知道的事情很多,但什么可以讲,什么不可以讲,我是有原则的。”
“不少人认为做娱乐媒体没境界,其实不是。娱乐新闻或许没有政治或财经新闻重要,但香港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读者,在一期报纸中,首先阅读的是娱乐版。”查小欣说,“明星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比如刘德华让自己的‘粉丝’不要来看他,要好好读书。同样的,现在封杀劣迹明星,也是不能给年轻人树立坏榜样。”
香港在阵痛
她庆幸自己生在香港媒体的黄金时代:“我和刘德华同一年出道,现在35年过去了,一切都变得很快,不过刘德华还是保养得很好。”好似玩笑话,又带点唏嘘。
20多年前,香港娱乐圈正值高峰,四大天王如日中天,TVB电视剧在两岸三地引发热潮,香港电影更是在艺术和市场上同时登上巅峰。那也是查小欣最忙的时候,办杂志,主持节目。
然而进入新世纪,香港媒体和娱乐圈开始出现疲态。资金逐渐北上,产业开始停滞,先是被台湾流行文化威胁,紧接着是日流、韩流,曾睥睨亚洲的香港娱乐业如今四面楚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在香港投钱了,巨星是要用钱堆出来的!”
几个月前,由查小欣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手创立的娱乐杂志《忽然一周》停刊,香港掀起“终结号”的抢购热。记者们纷纷来问查小欣感想,谁知她淡定得很,说这是大势所趋,“整个香港都在经历阵痛,人们需要适应,对于改变还是要看淡。”
看淡并不意味着坐吃山空。查小欣现在仍然给一些媒体写专栏,是目前香港最高产的专栏作家。她笔耕不辍是有抱负的,“希望能帮香港本土娱乐圈抓住一点力量”。前不久,香港艺人林家栋请她去看自己导演的新片,是一部很纯粹的香港本土电影。她回去后认真写了一篇文章推荐,希望电影能有机会登陆内地院线。“后来就有内地片商来找我,说要买这个片,问我能不能介绍。他们接下来就要谈合作了。”
查小欣说如今的香港,只有等待,“3年后,产业会定型。现在香港娱乐圈、媒体圈都在期待一个改变,一个奇迹”。
(阿政摘自《环球人物》2015年29期)
余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