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零售业洗牌,“救命稻草”在哪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传统零售业,电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1-29 17:11
传统零售业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
多家上市传统零售企业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印证了这一点。尽管有些企业的业绩逆势增长,但业绩出现“退步”的企业仍占大头。
2015年11月17日,有媒体对76家上市传统零售企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进行统计发现:其中有45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占比59.21%;有49家企业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出现下降,占比达64.47%;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下降的企业多达33家,占比43.43%。
受宏观环境低迷、成本上涨、电商等因素冲击,传统零售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残酷,已经进入洗牌阶段。行业内达成共识: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局面正在形成。
不论是“奋战在一线”的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电商事业部总经理谭晓华,还是步步高集团旗下云猴网CEO李锡春,抑或是作为旁观者的零售专家、上海尚益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春才,他们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均认为,传统零售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已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但不少企业已开始谋求转型升级。
业内普遍认为,不管零售业态如何变化,未来没有线上线下之分,O2O融合发展是传统零售业发展的大方向。不过,若想“打得一手好牌”,关键还在于回归零售本质--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优化商品活力和供应链,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关店:无奈之下的“忍痛割爱”
面对业绩不景气,传统零售企业其实也并未坐以待毙。
关店,成了不少传统零售企业选择自救的方式。
以经营大卖场、综合超市、百货为主的人人乐,继2014年出现净利润亏损后,2015年前三季度依然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这一期间,人人乐实现营业收入86.5亿元,同比下降6.83%。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达1.42亿元。
继2014年关闭18家门店后,2015年10月,人人乐再次宣布关闭8家传统大卖场门店(其中2家门店为关闭超市部分)。截至2015年11月24日,人人乐在全国还拥有门店122家。
相比人人乐只是关闭部分门店的做法,华润创业对旗下华润万家于2010年开设的美妆连锁零售店--采活(VIVO),则采取了“断臂”策略。2015年10月,采活宣布自当年9月1日起,陆续关闭旗下全部门店,在2015年12月31日前关闭全国门店。宣布这一计划之前,采活在全国约有50家门店。
不仅如此,华润创业于2014年收购的--在中国有135家门店的英国连锁零售商乐购(Tesco),在2015年也关闭了数家门店。华润创业公布的2015年中报显示,包括采活、乐购等在内的零售业务,整体亏损达27.8亿港币。
采取关店策略的,并非只有他们。据联商网统计的信息显示,仅2015年上半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含百货、超市)在国内共计关闭121家门店。万达百货、百胜百货、天虹商场等百货,以及麦德龙、家乐福、永辉等超市,都关闭了多家门店。
对于关店能带来哪些直接效益,人人乐和华润创业的态度较有代表性。他们均表示这些门店扭亏无望、转型困难,关店能使零售业务尽快扭亏为盈。
这也得到了胡春才的认同。在他看来,当门店业绩出现严重下滑时,关店收缩是正确决策。他认为,如果一些门店不断“失血”,相比“死撑到底”,关店之后找机会卷土重来无疑更加合适。
不过,胡春才也同时强调,相比关店这种较为被动的战略,传统零售业更重要的是要主动作为,找到“复活”路径,才有可能突围成功。
业态:“变小”或“求全”
的确,市场环境已然发生变化。比如,很多人经常把这几个词挂在嘴边:宏观环境低迷、成本上涨、电商冲击……
不过,在谭晓华看来,面对市场环境变化,相比前两年的不知所措,现在很多传统零售企业都在积极转型,并摸索出了一些方向。
一个主要的变化是,一些传统零售企业的业态开始丰富起来,不再只是单一的超市或是百货业态:一端是连起了“小而美”的便利店,如人人乐、华润万家、沃尔玛等;一端是接上了“大而全”的购物中心,如苏宁;更有将这两种业态囊括其中的天虹商场、步步高等。
就拿天虹商场来说,2014年7月,其正式进军便利店行业,并将便利店命名为“微喔”。2015年,又通过收购深圳万店通(便利店连锁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便利店市场的布局,当前便利店有160多家。相比超市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这些便利店的商品主要以新鲜蔬果、进口食品、方便即食等消费需求较强的特色商品为主。
“小业态便利店将是竞争的主动力之一。”胡春才分析,随着消费升级,这些品质较高的商品,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从网点布局来看,大型超市一般离消费者距离不近,但便利店因为成本相对较低,能直接开到离消费者很近的地方。
购物中心,也是天虹商场如今的一个主要着力点。继2013年10月在深圳宝安中心区开出首家购物中心后,2014年天虹商场又在杭州和江西吉安开了购物中心。目前,还在江苏苏州、江西南昌和鹰潭、广东佛山等地准备新开6家购物中心。这些购物中心内有百货、超市、餐饮、电影等,更设有儿童成长、体验厨房、快乐驿站、时尚杂品等强调体验的项目。
“集吃喝玩乐购物一体化,并强调体验和情感交互的购物中心,是传统零售企业比较独特的优势。”胡春才说,这样的业态能让消费者在购物中心待上一整天,从而带动各种消费。
在胡春才看来,不管是“小而美”的便利店,还是“大而全”的购物中心,这都是传统零售企业与成本上涨、电商冲击等消极因素博弈的结果。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李锡春的认可。他告诉《支点》记者,从根本上来说,业态的变化实际上是消费者的需求在发生变化,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对此做出转型反应。
O2O:从线上线下融合到提供增值服务
如果说多业态组合已成为传统零售业转型的一个基础,那么,在这些基础之上,如何通过O2O融合更好地支持这些业态的发展,并借之拓展更多的外延服务,则是传统零售业转型的另一个阶梯。
据联商网统计,截至2014年末,包括万达百货、大润发、天虹商场、步步高等在内的88家传统连锁零售企业已经“触电”,以此构建O2O融合发展。
到了2015年,一方面,沃尔玛、家乐福等传统零售企业也加入了O2O融合发展的大军。另一方面,此前已经进入阵营的传统零售企业,则在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O2O。
那么,这些传统连锁零售企业是如何构建O2O融合发展的呢?
“其实,大家的构建模式都差不多。”谭晓华说,无非就是从线上到线下,或者是从线下到线上的相互引导转化。
最初的天虹商场“触电”,仅仅是将电商作为线下渠道的补充。2010年,其PC电商平台“网上天虹”上线,2013年微信购物平台、微店APP也相继上线,消费者可通过这三种渠道在网上购买商品。但是,这段期间,天虹商场的电商业务发展得并不算好,对线下实体销售也没有带来很多增量。
转变发生在2014年,天虹商场定位要O2O融合发展。于是,在百货、购物中心、便利店的这几种业态之上,天虹商场决定要将线上线下资源打通,所有门店电商化,消费者所享受的服务不再区分线上线下。
比如,消费者的信息在线上线下统一识别,既可以在门店购买实物,也可通过门店虚拟货架购买线上商品,选择自提或送货上门服务;对于电商平台展示的相关商品,消费者可到店里实际体验后,在门店直接购买。
2015年8月,天虹商场上线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虹领巾”APP,不仅能满足消费者购物到家的需求,还能满足消费者获取商家优惠等到店的需求。不仅如此,天虹商场方面透露,未来还将会融入医疗、社区服务、教育等生活O2O服务。
“这也就是说,O2O融合不仅仅是为传统零售业自身原有的业务服务,还拓展到原有业务以外的增值服务上。”李锡春表示,这其实也是步步高O2O融合的发展思路,在盘活传统连锁业务的基础上,还在重新寻找自我造血发展的能力。
转型探索:减少排队时间避免“跑单”
那么,有了O2O,传统零售企业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呢?
胡春才坚信,未来传统零售业没有线上线下之分,O2O融合发展是传统零售业发展的大方向。但他同时认为,这并不代表O2O就是传统零售业的“救命稻草”。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的数据显示,2014年传统零售企业百强中,75家已开展线上业务的线上销售额超过3亿元以上的,仅占比13%。
另据媒体报道,O2O融合发展的多家传统零售企业,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业务都发展得差强人意,并未给他们带来较多营业收入。
那么,传统零售企业的“救命稻草”究竟在哪里呢?
不论是胡春才,还是谭晓华和李锡春,他们均认为,传统零售企业今天之所以“走下坡路”,本质原因不在于电商冲击等因素,而在于经营能力出现了问题。O2O做的是能使传统零售企业走得更远的“锦上添花”的事,谁能在竞争中走得更远,关键还在于回归零售本质--倾听消费者的心声,优化商品活力和供应链,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在商品方面,现在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李锡春说,如果能够开发一些独特的商品,如步步高目前开展的跨境电商,就是致力于网罗全球优秀商品,或是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就能够产生差异化,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价值体验。这也就是说,商品一定要有活力和创新力。
而在商品的供应链优化方面,“源头直采”和“合作联采”,是步步高和天虹商场给传统零售业提出的一个方案。
比如,因为都在开展跨境电商,步步高和天虹商场等多家企业成立了合作联盟,一起直接到源头国批量采购商品,在保障品质的基础上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以较低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高的商品。
“还有就是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谭晓华说,很多时候是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变化,而商家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方式上。
谭晓华举了个例子。比如,人流量较大的时候,传统门店收银总是要排队,有些消费者就会因此放弃购买,如此累积起来的损失就会很大。天虹商场在接入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后,缩短了消费者等单的时间。实践证明,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跑单”现象。
“所有这些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哪家企业能说自己已经在转型路上取得了成功。”谭晓华最后总结说,但路径至少已经清晰,接下来就是如何更好地走下去。
《支点》记者 林楠 实习生 朱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