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能以一个农业产品孕育出深厚文化底蕴,“新会陈皮”占其一。有700多年历史的新会柑、新会陈皮生产经营及其陈皮文化曾一度沉寂,近年来,新会柑、新会陈皮再度兴起,备受瞩目。
2015年11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成立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广东新会),成为广东省首个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地区。随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覆盖范围的扩大,进一步激发新会陈皮产业发展动力,不仅带动相关种植、生产、销售、旅游文化等产业蓬勃发展,也将促进柑普茶、陈皮酒等一系列特色衍生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逐步形成全产业链保护,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回顾过往十几年,新会陈皮一路高歌。2002年成立新会柑(陈皮)行业协会,2006年,“新会柑”和“新会陈皮”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列入保护,2007年获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2009年,江门市政府批准并公布“新会陈皮制作技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而跻身省级行列。目前,以“新会陈皮”为主题的独具地方特色文化节已经享誉国内外,擦亮新会陈皮的品牌,打造新会陈皮文化,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对新会来说,其意义非同一般。
一个小柑橘何以卖出一筐的价钱?江门市质监局局长谢少谋认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既推动了柑橘种植业发展,也带动了陈皮食品深加工发展,从“一个小柑橘、一块小陈皮”发展成“一条大产业链”,加速了产业链条的延伸。
上世纪80年代末,新会柑橘种植和陈皮加工产业可谓远近闻名。新会种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制作的陈皮,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也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的日渐减少,以及鲜果价格的下跌,使陈皮产业逐年衰败,产业规模逐年萎缩,对该区陈皮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为使这一百年产业得以复兴,江门市和新会区质监局从挽救柑橘种植入手,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有关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种植户,制定出了柑橘产地条件、选种、育苗、播种等各环节的标准种植规范,形成了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化规范种植体系,从而解决了柑橘病害以及品种退化问题。标准化解决了柑橘种植问题,打造品牌则解决了陈皮产业发展问题。
首先是以质量检测为抓手,全方位为区域性地标产业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为建全检测体系,全面保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该区建立陈皮溯源体系,一方面,指定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质量检测机构,确保了地理标志产品检测的可靠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生产企业则建立了完善的检测机制,形成了乡镇快速检测、生产企业自检、第三方委托检验、上级定期抽检的四方检测体系,全面保障了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依托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先进标准体系试点项目,江门市新会陈皮村市场有限公司新会陈皮追溯网络平台,打造“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的陈皮溯源体系,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农田生产到加工直至销售的全过程质量信息可追溯。
其次是以推行联盟标准为抓手,凸显地理标志产业特色。为不断提升已获批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和特色,针对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和分散、粗放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江门市质监局用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行为。在该局主导下,新会先后出台了《地理标志产品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新会陈皮》、《大红柑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以及《新会陈皮预包装标签》、《新会柑皮普洱茶》和《新会陈皮普洱茶》3个陈皮产业相关的联盟标准,结束了陈皮行业的无标生产时代。由于统一了门槛,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新会陈皮的信誉逐步建立起来,价格也随之一路飙升。
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影响不断扩大下,新会已研发出陈皮饼、陈皮茶、陈皮酒、陈皮菜、陈皮调味料和陈皮凉果等系列产品,已成功将柑橘、陈皮从传统、单一的农产品引导向产业化链条延伸,初步勾勒出一个以陈皮为中心,包含了利用陈皮加工、柑鲜果交易、仓储等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旅游等服务项目,从一产农业辐射,延伸到二产加工制造业和三产服务业的区域性新兴产业集群。
沈洪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