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医巫闾山 为何能成为东北的山川图腾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对洪灾心有余悸,为了防止江山再度在洪灾中漂流迷失,于是从当时的每个州各选取一座大山加以“重镇”,而医巫闾山,便是当时的幽州之镇山,与后来隋文帝册封的四大镇山一起,成为“五大镇山”之一,直到今天。五镇之中,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和中镇霍山均位于长城以南,唯有北镇医巫闾山孤悬山海关外,扼守着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咽喉。尽管它是中原政权敕封的圣山,但却有一个充满蛮荒色彩的名字,不但如此,它还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所控制。

  那么,在“医巫闾”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传奇往事?中华北方的山川图腾医巫闾山位于辽宁西部,锦州境内,属于阴山山系。山体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绵亘45公里,山形掩抱六重,雄浑苍莽,蔚为大观。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中华名山层出不穷,医巫闾山偏处一隅,无论是从跨域、高度还是景色,仅在东三省范围内似乎都难占鳌头,但它为什么竟然可以力压千山和长白山,位居东北名山之首?甚至在东亚文明之初,便进入了华夏视野,成为中华版图上最重要的北方山脉?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乘坐高铁前往东北探访。出山海关之后,一路开阔平坦,仅有一些散碎的土坡丘陵入眼。时值深秋,玉米、高粱满目金黄,祥和中透着难免的枯燥。不过就在我昏昏欲睡之时,远处骤然浮起一脉斜亘的山,刀劈斧削、牙爪峥嵘,就像平地跃出一头猛虎。那种感觉,就好像正在听一曲古典音乐,长时间丝竹呢喃之后突然金锣骤击,让我精神一振--这就是医巫闾山给我的第一印象。难怪古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冀州之境,由太行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山为诸山之冠。”医巫闾山山形奇特,回环掩抱,竟有六重之多。山上古木苍苍,鸟鸣啾啾,令人赏心悦目,山中碑碣、摩崖题刻随处可见,能引起无限的思古幽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营造出的是一幅恢弘博大的山水画卷--惟妙惟肖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的苍松翠柏、水丝如帘的石棚飞瀑……那一处处壮美瑰丽的奇景,胜似人间仙境。而每当春日,百花盛开,不仅有万千梨花巧构而成的“香雪海”,更有各种鲜花满山遍野,姹紫嫣红,引人沉醉。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舜帝敕封之时,东北三大名山的另外两座--千山和长白山仍是白雪皑皑的原始森林,很少有人知晓,同时,医巫闾山不仅是从山海关外进入中原路上的第一座大山,也是东北地区最靠近中原的一座名山。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影响下,医巫闾山才能最终登上神坛,成为中华北方的山川图腾。

  北镇古城与将军李成梁

  在医巫闾山东麓,有一座以“北镇”为名的古城。这是一座安静的小城,城中有许多水润阴柔的柳树,似乎让这方水土变得绵软起来,行走其间,脚步似乎也多了一些空灵。

  但在这温柔的表象背后,每一块砖瓦都充满了硝烟味道。北镇又名广宁,其实是一座因战争而建的城市,一点也不安宁。历史上,鲜卑、契丹、女真等彪悍民族从这里跃马南下,把战火烧到中原。自从战国时燕国置郡后,无论汉家的秦、汉、隋、唐,还是胡族的辽、金、元,都将广宁视为军事重镇,2000年来,它经历了无数的兵戈战火。而到了明朝时期,朝廷更是在这里押上了全部砝码:辽东太监、辽东巡抚以及最高军事长官辽东总兵,这“皇政军三大员”全都驻守广宁,让它一度成为整个东北的军事指挥中心。

  岁月流逝,这座曾经由堡、台、关、隘重重围起来的军事堡垒,早已被磨平了棱角,除了半厢老庙、一截城墙、两座古塔之外,城内保存较好的地标性古迹,就只剩下鼓楼和牌坊了。

  鼓楼与牌坊相邻,坐落于北镇最热闹的街头。鼓楼南题“幽州重镇”,北题“冀北严疆”,四周摆满露天摊位,喧嚣中仍有一股肃穆之气。牌坊为石质仿木结构,通高3丈,雕刻精美、豪华,但由于日久年深,风化很严重,我花了好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才辨清了上面的字迹:“天朝浩券劵: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

  这位李成梁可不简单,一生极富传奇:前半辈子贫困潦倒,40岁才在好心人赞助下以低级军将入仕,然而中年从军,竟大放异彩,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主将,连连胜仗,后来还打造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辽东铁骑,被赞曰:“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未有。”李成梁是事实上的“东北之王”,两度镇守辽东长达30年。据说在此期间,不仅女真各部落俯首贴耳,即便是蒙古部族号称战无不胜的“速巴亥大军”,也不敢进犯辽东半步。努尔哈赤也是到公元1615年李成梁病逝后,才建立“大金”准备了几年方才正式向中原王朝宣战……

  隋唐以来从未间断的祭祀

  几百年过去,李成梁的名字,早已游离于普通民众的记忆之外,医巫闾山的“北镇”之名,也被湮没在历史深处。但对于中原朝廷而言,北镇却是长期虔诚祭祀的对象:从隋唐开始,至辽、金、元、明、清,历代朝廷除了每年例行的奉典告祭之外,凡遇皇帝即位、婚娶等重大事件,抑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的年头,帝王都要亲至,或者派遣重要官员前往北镇祭拜。这样的祭祀活动,就连北宋也没有停止--当年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将辽东划归了辽国后,大宋君臣便在定州(今河北定州)设祠,每年遥祭这座已是“敌国领土”的北方镇山。

  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的北镇庙,是五镇庙中保存最好的一座,至今依然保持着晚清时期的格局。它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8米,占地近5万平方米,有殿宇七重,相当宏伟。整体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类似,只是覆以绿色琉璃瓦。按照明清以来的规制,相比象征皇权的明黄色琉璃瓦而言,绿琉璃瓦只差一肩。因此北镇庙的绿琉璃瓦,便是“皇家背景”的显赫象征。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5位皇帝都曾亲自前往北镇祭祀,特别是乾隆,更是三登闾山,还在北镇庙旁边修建了一座拥有进院落、81间房的庞大行宫。

  如今行宫已毁,我独自穿行在偌大的北镇庙,庙门开阖声中似乎都能听出孤寂的回响。庙内数十通石碑,都多少遭到了损毁,仿佛早已燃尽的香炷,在残阳中默默矗立,风雨侵蚀使得碑上的文字大多模糊不清,战火纷飞的铁血往事已灰飞烟灭……

  北镇庙主殿供奉的医巫闾山山神,形象是一位相貌威严的老者,庙内并无任何文字说明其身份。不过,据《太平御览》所载,这里的山神是尧的长子丹朱。是围棋界始祖,被称为“史上第一位围棋高手”,当年他也是舜最有力的帝位竞争者。晚年时,他隐居于此,教化民众,因此逐渐被神化。

  北镇庙山门外有4尊石狮,据说此乃一绝--每尊表情各异,分别为喜、怒、哀、乐。不过,在我看来,如今它们再怎么努力表现,也掩饰不了那种从时光深处透出来的深深失落。在这个枝叶摇落的深秋时节,我惶惶然行走于北镇,想象着当年一代代帝王意气风发而来,踌躇满志而归,但转瞬间都已灰飞烟灭,不觉低声长叹……

  文 郑骁锋 图 孙静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