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秘境探访记 在“上帝花园”追寻洛克的脚步

  当年,洛克在“木里王国”徘徊辗转900里,一路惊叹连连;而时隔80多年后,我们重走洛克路,探寻群山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绝世美景,领略简单淳朴的少数民族生活。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大寺,还是信仰流转的风马旗和玛尼堆;无论是纯净得如同蓝宝石的高山湖泊,还是如诗如画的少数民族村落,都印证了我们心中那个“世外桃源”的梦想……因此,这不仅是洛克三次探访“木里王国”的世纪回声,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惊叹之旅。

  90多年前,美籍奥地利裔探险家、植物学家洛克受美国农业部的委托,到东方寻找一种叫“大枫子树”的植物。但他到达中国西南的藏区高原后,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任务,而沉醉于茫茫林海和奇特民风的魅力之中,并写下了大量游记。

  后来,人们根据洛克的游记,发现他曾三次探访“木里王国”,把那里深情地形容为“上帝花园”:那里有金字塔般的雪山,有蓝月亮峡谷,有森林牧场,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纯朴藏民……

  从遥远的时间长河中走来,这处位于康巴藏区的美景,却一直掩映在苍翠的高山深谷之间,因而得以保留了最为原生态的美丽和质朴,堪称“最后的香巴拉秘境”。2015年10月,趁着金秋时节,我们长途跋涉,辗转千里,来到曾经的“木里王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只为追寻当年洛克在木里900里的路程上辗转徘徊时留下的脚印,发现他笔下“没有人知道的仙景胜地”。

  这是洛克三次探访“木里王国”的世纪回声,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惊叹之旅。

  1 木里县城→康坞大寺→寸冬海子→木里大寺

  “你们没看到刚才右边那个黑影了吧?那是黑瞎子(黑熊),力气大得很,要是不加速冲过来,我们就麻烦了……”

  我们于27日晚上10点抵达木里县城,享受了独具特色的火盆烧烤后,回到酒店躺下,已是深夜。28日一早,我们在向导春花和司机张师傅的带领下,开始走向木里的山山水水。

  从县城出发,大约一个小时就到达第一站——“木里三大寺”之一的康坞大寺。从远处望去,寺院坐落在两条山溪之间雄鹰落地般的山坡上。四周有雄伟的高山,山上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时值深秋,山坡上的林木和草甸红黄相间,一派暖人的秋意。

  康坞大寺主体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大殿,金色的房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所有建筑依山就势,殿堂层叠,错落有致,佛塔林立,众多经轮、幡幢构成神圣、庄严、神秘的佛刹景观。

  走近大寺,只见雕琢的细节别具匠心——整根圆木雕刻而成的盘龙柱,加上彩绘的祥云图案和藏语经文图案,镂空、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的运用,让整根龙柱色彩艳丽,美轮美奂。屋顶上、山墙上乃至于每一座法台、门窗上,处处都有佛教故事的绘画,听着住持大师的讲解,我惊叹于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传承体系,更因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对信仰的虔诚而感动。

  带着仍在耳边回荡的梵音,我们离开了康坞大寺,直奔寸冬海子。海拔3400多米的寸冬海子,是木里县境内500多个高山湖泊中的翘楚,它呈南北走向,四面群山环抱,形成了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奇特景观,展示出动人的山水画卷。

  海子边的高山草甸层层叠叠,在花期,杜鹃、嵩草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低矮小植物在不同的季节轮番开放,形成五彩缤纷的浪漫花海。深秋的肃杀并没有让海子萧条,相反,在黄、红、蓝、白多种颜色交错叠加之下,形成了摄人心魄的天然图画。

  我们一直流连到下午,才在张师傅的催促下依依不舍地告别。下午5点,车子行驶到了原始森林中的“环太阳山绝壁公路”上。太阳山是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巨大石山,山体寸草不生,与周边茂盛的原始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就“悬挂”在太阳山周围群山的半山腰上,路面仅2米多宽,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山壁,我们心惊胆战地看着张师傅以40码的速度“狂奔”。突然他猛地一踩油门,眼看就要撞上迎面而来的巨石时,他又猛然右转,贴着巨石从悬崖边上飞驰而过,我刚要松一口气,他一句话又让我心跳加速:“刚才看到公路右边那个黑影了吧?那是黑瞎子(黑熊),力气大得很,要是我们不加速冲过来,被它堵住就麻烦了……”一路上,他还讲起他以前多次经过这里,差点碾死松鼠、撞到山鸡、被猴子围攻、被松鼠砸果子等经历,让我惊叹连连……

  6点多,我们经过一个彝族村落,发现十来户人家散居在半山腰。村庄对面是一座巍峨的雪山,积雪融水顺流而下,在峡谷底部位置形成了一道多级分叉的瀑布,这就是“云揽堡瀑布”。面对美景,我们当然停车拍照,一位彝族老妇人走过来拍了拍我们的车,我没听懂她说的话,只隐约听到一个“爆”字,转过去一看,原来后轮爆胎了……

  换好轮胎继续上路,直到晚上9点,我们才抵达木里大寺。一路颠簸,一路灰尘,让我顾不得抱怨住宿条件简陋,简单吃了点东西倒头就睡……

  2 木里大寺→琼英村→水洛乡政府→呷洛村

  很难想象,在川西群山深处,竟然也有这样一幅不逊于江南的水乡田园画,在金色夕阳余晖的渲染之下,它完全符合了我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定义……

  清晨,我坚持着用冷水简单洗了头,就抓起相机出门,准备拍摄朝阳下的木里大寺。但太阳似乎有些害羞,躲在云层中迟迟不肯出来,我在寒风里哆嗦着等了2个多小时,直到8点才等到了理想的光线。

  早课之后,木里大寺的扎西邓珠大师带领我们参观,并为我们讲诉了大寺的历史、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计划。在当地,信徒们可以自由前往寺庙皈依,但必须经过系列学习和考核,才能真正披上红色僧衣。大多数喇嘛都是有家庭的,因此他们各自的生活物资都是由家庭供给,而维持寺庙运转所需的物资,同样来源于周围乡亲以及社会各界的供奉和捐赠。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就有两位乡亲挑着担子,把粮食、蔬菜送到寺庙,然后进入大殿礼拜一圈,不时掏出一些零钱放在神台上……

  中午时分,我们拜别了后殿中28米高的甲瓦强巴大佛,然后赶往下一站——琼英。

  越野车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怒吼了5个小时,张师傅拍了拍被颠得晕乎乎的我,往外一看,我禁不住惊呼出声:“哇噻,我们到了世外桃源吗?”

  群山中间,有一处平坦的小盆地,一些牛羊在盆地中间的草甸上悠闲漫步;草甸边缘的小山坡上,一座座小房子点缀在绿树和青草之间,偶有一缕炊烟袅袅升起;20多座玛尼堆,整齐地排列在草甸左侧,宛若一群坚强的卫士;走过玛尼堆,一条清澈的小河欢快地奔流,朵朵浪花晶莹剔透,河底铺满圆润光滑的卵石;来到草甸另一侧,也有一道山泉汇聚而成的小溪,安静地流淌着;在水面的倒影中,远山如黛,近处灌木丛或红或黄,秋意盎然。我抑制不住喜悦——川西群山深处,竟然也有这样一幅不逊于江南的水乡田园画,在金色夕阳余晖的渲染之下,它完全符合了我心目中“世外桃源”的定义……

  告别琼英,我们继续翻山越岭,入夜时分赶到水洛乡政府,一顿丰盛的川菜,让我们找回了熟悉的味觉。是夜栖于小木屋中,听着窗外秋虫低鸣,伴着不远处峡谷里水洛河飞跌的激流,睡得格外安稳。

  30日一大早,我们迎着冷风出发,前往呷洛村。翻过一座大山,沿着白水河上行,在一户藏家大门外停下,往前已经没有路了。春花说:“去呷洛还有一段路,车辆无法通行,咱们坐摩托车还是骑马?”我们当然选择了骑马,看着马背上优哉游哉的当地人,早就羡慕不已了。

  藏家女主人把我们迎进屋子,开始张罗酥油茶。我从未到过藏区,对酥油茶可谓向往已久,忙不迭地端起来大喝一口,完全陌生的味道和油腻的口感,让我很不适应,被呛得直咳嗽,稍后一咂嘴,又感觉回味悠长……

  我们并没有等待太久,就坐到了马背上,我们掌握了平衡的节奏,然后在各种摆拍和自拍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呷洛村。前来迎接的村支书查理把我们带到他母亲家中招待中午饭,这顿饭超乎意料的简单而又丰盛,简单是因为就2个菜:一盆鸡汤、一盘土豆丝;丰盛是因为老妈妈宰杀了两只自家养的“藏香鸡”,没有任何辅料,但味道醇香浓厚。春花告诉我们,藏族同胞平时生活比较简单,只有在重大节日,或款待重要客人的时候才会宰杀自家的畜禽。

  采拍了村落和寺庙之后,已近黄昏,查理家中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马鹿菌、烤野鸡、藏香猪腊肉等美味,让我们赞叹不已。饭后,查理叫来几位亲戚,换上传统藏装表演舞蹈,我们也兴致勃勃地换上藏装,进行了一次别有趣味的“化妆晚会”。

  在没有手机信号,连电力也不足的深山之中,生活似乎也变得格外简单,9点不到,我们已经躺在木楼上,静谧的夜色中,隐约有激流回荡的声音传来……

  3 呷洛村→白水河谷→水洛乡政府→俄亚大村→屋脚蒙古族乡→西昌

  随便走进一个家庭,都能通过这一家抵达村子里任何一家,据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说,户口普查的时候,他们最初根本无法弄清楚村里到底有多少户……

  10月31日,我们早早出发,返回停车的地方,因此需要一路下到谷底,再沿着白水河出去。这是洛克当年朝圣贡嘎雪山的一段,2个多小时的徒步下坡路,对没有任何专业装备的我们来说,难度颇大。不过游走在森林密布的河谷中,可以触摸清澈洁白的“牛奶河”,饱览五颜六色的秋林景观,这点难度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回到车上,我们一路顺着河岸公路奔行,于下午4点多抵达俄亚大村。

  俄亚大村是一座古老的纳西族寨子,据说丽江的纳西族也源出此地,当从村子外面远远望见俄亚大村时,那举世罕见的“蜂窝建筑群”就给了我们强烈的视觉震撼——房屋层层叠叠,依山攀援,上下、左右彼此相连,每一家的屋顶都是后面一家人的晒场,随便走进一个家庭,你就能通过露台、楼梯、墙垣抵达村子里任何一户人家。据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说,户口普查的时候,他们最初根本无法弄清楚村里到底有多少户。

  放下行李,我们开始在村里流连。俄亚大村保持着原生态的民俗风情,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甚至多夫多妻的奇异婚俗普遍流行。我们拜访的一户人家,爷爷辈和父亲辈同样都是兄弟共妻,大家庭共10多人全部生活在一起,并没有汉族的“分家”习俗。据说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财富更为集中,家庭也更团结。走进他们家新建才几年的木楼,我们发现楼上有几间小木屋,向导说,那是给年轻人谈恋爱用的——如果家里的小伙子们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就约上伙伴一起把姑娘抬进自家小木屋,如果姑娘同意了,就一起生活几天,就算是确立了恋爱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年轻姑娘独居小木屋,小伙子们可以进房去追求姑娘,如果不被姑娘赶出来,那就代表她接受了,可以一起生活……这是多么简单而纯粹的感情啊!

  第二天上午,我们访问了村里的学校,又相继拜访了几户典型的纳西族家庭,品尝了他们自酿的玉米酒。午饭之后,我们告别了这个生活极其简单的原生态古寨,奔赴另一个以奇特婚俗闻名的地方——屋脚蒙古族乡。屋脚流行的是走婚习俗,家庭中以女性为主,也就是典型的“母系氏族部落”。由于时间紧张,我们没有在屋脚流连太久,拜访了几家居民,就回到乡政府招待所住下。因为连日多云,这个依靠太阳能发电的村庄也只能是“日落而息”了……

  11月1日,完成屋脚的采拍后,下午4点多,张师傅将我们送达西昌,木里之行就此结束。6天的探访,虽然行色匆匆,但那些壮丽的雪山、彩色的树林、淳朴的生活已经深深地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离开那天是周日,一路上见到许多住读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向学校。远远看到我们的车子,他们就会迅速站成一排,在我们通过时,举起右手,行少先队礼——在即将告别木里之际,这些简单的动作,给了我们此行中最大的感动……

  文 本刊记者 莫方华 图 邹森 莫方华 木里县文体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