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式”还是“日本式”重估?

  基于人民币新的升值趋势(长期)再度形成,以下几点趋势需要把握———其一,随着人民币汇率恢复波动,“中国重估”再度起步;其二,与2005-2007 年类似的资产重估正在发生;其三,如同“998”、“1664”成为标志性底部一样,“2319”已经成为历史性底部。

  在重估过程中,每一次出现底部的时候,作为价值投资人理应贪婪,因为在你有限的生命中都不会再看这样的点位。这是所有八十岁的美国人都会拥有的感叹!当然,我们常常听到的故事是另外一个版本,关于日本。

  不同重估的不同结局

  1970 年大阪世博会的召开,被认为“日本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的标志,大胆的分析人士预测21世纪将是属于日本的世纪。后续十五年是“日本重估”的十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50%,日元持续升值下。股市、楼市空前火爆。

  1989 年“自由女神也穿上了日本和服”,同年《日本可以说不》出版。

  1990 年灾难降临……

  相似吗?除了结局没有揭晓!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写道:自1500 年以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在根本规律上都是如此的相似。

  “中国重估”和“日本重估”相似并不令人意外。不过,要注意的是,日本是个失败案例。事实上,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八十年代的日本都经历了这样的重估过程,不同的是结局:美国取得了成功,日本遭遇了失败。

  四十年代的美国、八十年代的日本与今天的中国颇有相似之处,都是那个时代在这个地球上最主要的盈余国家。值得注意的是,都是一场“会议”决定了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

  1944 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断然拒绝了要求建立一种对盈余国家和赤字国家双方施加压力的机制的呼吁。

  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让日本坠入了“失落十年”。

  2010 年11 月的“韩国攻略”(11 月11 日韩国召开G20 峰会重点讨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又会给中国带来些什么?

  天啊!历史总是这样,戏剧般的相似!

  人民币升值“速度决定结果”

  曾经的美国与日本仅仅是因为选择不同,而结局不同吗?平衡盈余国家和赤字国家之间的不对称是一种错误?平衡盈余国家和赤字国家之间的不对称,对于盈余国家(现在的中国)而言,利弊兼有。不过,从长期来看,短弊长利,同时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在平衡过程中,“冒进”是最大的风险。这是日本“失落十年”的关键内因。美、日不同的结局,真正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平衡举措本身的对错,而是当时的日本政府太急于“崛起”,对于自身承受力、综合国力给予了错误评估。1995 年,《经济学人》披露了主动提议召开这次广场会议的是当时的日本藏相(财务部长)竹下登(1987-1989 年期间担任日本首相)。这预示着,当时的日本政府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走向“崛起”的第五浪,迫不及待的希望通过“重估”,而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重估”过程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激情。若政府不理智,那么“重估”过程会在更疯狂的投资人推动下成为一场泡沫盛宴。作为市场中人,大家都明白最难的是给个股准确估值,更何况是给一个国家重新估值。当重估过程演变成为肆意定价,那么泡沫的破裂将不可避免。

  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可逆转,只是“如何升”、“以怎样的速率升”才是争论核心。换句话说,复制“美国重估”还是“日本重估”?

  按照中国“自己”的速度升值是最佳选择。2005年启动汇改以来,美元兑人民币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直至2008 年7月告一段落。2010 年6 月才再度出现弹性波动,而9 月初开始了加速下行。

  不难发现,“暂停”升值的这一区间,恰恰是金融危机爆发最剧烈、影响最广泛的时间段。“重新”升值的起始日,恰是中国经济“确认”无恙之后。国力提升与货币强势必须保持同步。过于快速的升值是灾难性的,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的日本就是最好的案例。过于缓慢的升值甚至停滞,结果就是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国内通胀隐患。同时,“你不主动升,它就主动贬”会使得全球汇率体系就此崩溃。

  “中国政府必须直面人民币升值而无退路……中国最终能够发现允许货币升值的益处”。索罗斯敢于如此笃定,其动机并非只是为自己牟利而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