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坛接待外宾的40年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月末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12-03 16:39
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与“洋领导”的故事——
若你在天坛公园看到一位老先生,个头不高、头发花白、戴一副黑方框眼镜,衣服熨得服服帖帖的,将园子里的古松、古柏一棵棵抚摸过去,把园子里的石头一块块仔细观看,和工作人员热热乎乎打着招呼,这便是徐志长了。
1962年,徐志长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天坛公园工作,一待就是40年。这40年里,他接待过很多人,其中不乏黄发碧眼的“老外”。1982年他当了天坛副园长,当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往来增多,领导安排他做外事接待工作,专门为外国元首和重要来宾讲天坛的故事。直到退休,他接待了约80位外国总统、国王,外交大臣。徐志长管自己的这段经历叫“民间外交实践活动”。
接待英国女王
我接待的80位国外要宾中,印象深的有很多位,其中一位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接待这位女王,我做了很多准备。她要到中国访问之前,外交部就通知我们具体时间,但其他的细节和要求没有多说。我马上就把英国女王的历史和信息找出来查看:多大岁数?有什么习惯?还得看看她跟她爱人什么关系,等等,都要琢磨。
女王一下车,作为接待人员,我们先跟谁握手?按中国礼节,得先跟男的握手,但是英国女王来了,是要先和女王握手。握还是不握?通知上面没说啊!需要随机应变。另外,跟女宾握手,得女宾先表示要握手你才能伸手啊,如果她连手套都没摘,你就会认为她不握了,对不对?
但是头一天我看见李先念同志在人民大会堂迎接女王时,她跟李先念握手时没摘手套,我就知道了,她没摘可不代表不握手。我也准备好,果不其然,她跟我握手了。接待国外要宾,你预先得研究,不能没有一点准备。
英国女王对天坛里的祈年殿最感兴趣,这位英国女王称祈年殿为“美丽的大圆殿”。1986年10月13日下午3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一行百余人来到天坛,我陪着他们,自西砖门坡道登上祈谷坛方城。
她边注视祈年殿侧面形象,边漫步经过西配殿旁来到祈年殿前的御路上,专注地端详着祈年殿的雄姿。
即将离开祈谷坛时,女王在祈年门北侧台阶前表述着印象和观感:“这个大圆殿真是美极了!我感觉总是看不够!”她转身问我:“徐先生,刚才你讲过皇帝在这里祈祷的愿望是‘风调雨顺’,我在别处也多次听到这句话,这个愿望究竟是什么概念?”我回答说:“就是在一年中刮风和降雨都适时合度,也就是天气正常的意思。古人并未向上天提出过高的奢望。”
女王又问:“降雨的作用是明显的,可你们古人祈求风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解释说:“五谷都是禾本科植物,均属风媒花,每当抽穗开花时,需要风来帮忙传播花粉,缺少风的帮助就会减产。”女王对回答表示同意,但很快她又有疑问:“这是你个人的认识,古人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科技水平。”
听到女王的质疑,我想起一条导游的纪律来:不能随意否定客人。我接着说:“是的,古人还未能懂得授粉和风能传播花粉的道理。但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告诉他们,五谷抽穗开花时,如果无风,农业就会减产,人们就会饿肚子。所以古人除了求雨也祈求适时适度的风。”
后来女王就把周围随访的记者召集过来,问:“大家听见介绍了吗,这个就是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各国都有过求雨的历史,却没有求风的记录。西方只要求一个单项的雨,而中国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风调雨顺的大环境系统。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真伟大!”
接待里根夫人
自1971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来北京都有参观天坛的日程安排。1989年里根总统来华,因有会议安排,临时决定由陪同访华的夫人南希·里根代行参观天坛。
在祈谷坛砖城上,百余名跟随里根总统来华采访的各国记者,一看南希来了,立刻涌上来。一开始还行,记者请她谈到中国的感想,她应答自如,慢慢地许多记者就将话筒举起来:“请美国总统回答,土耳其问题怎么回事?阿富汗问题怎么回事?伊拉克问题究竟怎么回事?”
负责秩序的安全工作人员赶快过来疏导,请记者到祈年殿正面台阶下等候,并以南希参观以后一定会回答各位所问相许。南希的美国保镖也灵活地改变行进路线,引导其避开记者,改从正西台阶登上祈谷坛进入祈年殿。
南希走进神殿,开始认真仔细观赏,最终把目光定在殿内神位陈设上。她特别关注“皇天上帝”神位,问我:“祭天起到什么作用?”我说:“古代中国的皇帝每年都要来这里举行祈谷大典,向天祈祷,希望上天能降福,这是全国百姓共同的愿望,也是皇帝的重要职责,将愿望诉诸于上天。”
南希离开的时候,我跟着她向外走,走的时候按照纪律,不能跟她走平了,我在她后头一点,下台阶我也得晚一点,到底下记者就围过来了。她略微停了一下,等我走到同一级台阶时,她镇定自若、面带微笑对着话筒说:“各位尊敬的记者,请不要心急,在回答各位所提问题之前,我先要问一问这位徐先生。”
“徐先生,你们的皇帝在这里祈祷,就能保证一定会出现好天气吗?”我回答说:“应该说多数情况下是好天气、好年景,人类也因此才发展到今天。当然有年景或局部地区会因不好的天气而受灾歉收。”
南希紧接着问:“我还要问一问徐先生,灾害出现了,农业受到严重的损失,你们皇帝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我考虑后回答:“他郑重告诉了上天,应该说他的责任已经尽到了。”
南希十分高兴,大声对话筒说:“美国总统的许多言语如同中国皇帝一样,只是表达了一个美好愿望,他已尽到自己的责任,至于美好的愿望有些未能如愿实现,也不应该只去追问美国总统,各位不妨也去问问上帝。”
她转身对我说:“谢谢您的解说和帮助。”
从祈年殿下来,她就坐车走了,没有继续参观。后来她给我来了一封信,说“谢谢您在北京的帮忙”,送给我一小件瓷器,有着美丽的花纹。可是中国的瓷器多啊,当年不兴瓷器,当年正兴的是录音机!不过,这件礼物我到现在还保存着。
与英国外交大臣“过招儿”
曾经有记者问我,在我的外事接待生涯中,最难搞定的是哪一位外宾?我说——英国原外相道格拉斯·赫德,他曾跟随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但是有一次,在撒切尔夫人回国的第二天,我都回家了,有人又打电话到信息台,BB机呼我回园子里去。我就连夜赶回去,听值班的人说,明天早上6点,英国外交大臣赫德来参观。
我又连夜布置。为什么?搞卫生的、开大门的都得通知,不是通知我一个人就行。等这些人连夜赶来了,我回办公室眯了一会,就奔天坛南门等候。赫德不到清晨6点就来了,我穿着西装,他穿着短裤,这是很不多见的情况。
“我算不算来天坛最早的人?”赫德问。
“算不上。您看那儿,老人们5点就在这儿打拳、锻炼呢!”
“我不跟他们比。如果要是祭天的话呢,很晚吧。”
“头天下午皇帝就到这儿(天坛)来住,在这儿斋戒。”
“我也不跟那么高的人比!”
我说:“您就跟我比。”他说好。我说:“我昨天晚上就过来了,听说您早上6点来,我没有车,于是昨天夜里11点就到了。”你猜他说一句什么?“1:0!”
他说:“我是中国通你知道吗?”我说知道,他问我什么时候知道的,我说:“五分钟前您不是刚说的吗?原来不知道。”我开始解说,天坛建于1420年,是中国明朝的永乐皇帝在永乐十八年建的。他说:“停!”
“我讲错了吗?”我问他。
“并没有。公元1420年的时候,你们建一个天坛,你们把命运就交给天神了,而我们欧洲呢,你知道在做什么吗?”
“赫德先生,您不要为难我。您是中国通,我不是欧洲通,我很难回答您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一点,1420年郑和下西洋,他到北京跟皇帝汇报后,他又下西洋。”
“这跟我问的问题没有关系。”赫德反驳。
“有关系啊,郑和下西洋以后,往后数30年,哥伦布出生,又过了30年,意大利女王赞助他,他拿着这些钱说去探险,后来他跑到了拉丁美洲那儿,他说发现新大陆了,是吗?”
赫德说对,“2:0!那为什么你们国家后来落后了呢?”
“如果一个民族过度相信天,以至于依赖天的儿子,以至于封建社会延长了。这倒是您说的那个道理。”
赫德不吭声了,我们就去参观圜丘。我说:“中国古代有一种理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喜欢用圆台子来祭天,用方台子来祭地。”他不同意,天怎么会是圆的呢?我说:“天圆,天为动,地方,地不动。比方说英国人发明了铅笔,圆的,搁在桌上经常掉地上,后来改成六角了,这就是方的,就不会掉地上了,为什么?因为它静,不动。圆就是动,多形容灵活,方就是不动,多形容稳定。”
之后,赫德又问了我许许多多问题,祈年殿、教堂、摩天大楼、皇帝氏族、圣经……在听完回答后,他说:“3:0!今天时间不长了,我下次来,还约你来,咱俩接着聊!”
我笑了,送给赫德一枚天坛纪念小徽章。我跟他说,下次来请带您夫人一块来。他很高兴地走了。
文/雨晴/摘编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