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养老
  • 发布时间:2017-02-07 15:03

  日前,《2016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0,紧逼合格线,较去年的6.51出现显著下滑,是过去四年来首次止涨走跌。

  所谓退休准备指数,主要是考量受访者对退休责任意识、财务规划认知水平、财务问题理解能力、退休完善度、退休储蓄充分度以及取得期望收入信心这6个影响因素,根据相应权重和相互关系计算出来的。据报道,报告里只有1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为退休进行的准备是充分的,这个比重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最低纪录,而认为退休准备不足、预期收入等难以支撑退休生活的群体,比2015年提高了10%。笔者认为,这些数字凸显了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人们对自己晚年生活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

  “退休准备”在中国虽然是个新概念,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它所涵盖的主要内容是退休后如何养老的问题,所以这个概念所固有的核心内容其实并不新。比如过去常听说,某某老头打算投奔大儿子或二儿子;某某老太太一直在为自己攒“棺材板钱”,等等,这些都属于“养老准备”。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形态、经济模式、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育观和家庭观的变化,少子女、甚至无子女的老人有所增加,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比比皆是。在“养儿防老”难以实现的情形下,养老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养老准备”都要准备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从居民个人角度讲主要应有两方面的准备。

  首先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准备。目前,社会和经济处于重大转型时期,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复杂多变。在此情形下,人们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独立、自强的心理,不要一遇困难就悲观失望、怨天怨地。

  其次是物质和养老方式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一步,根据自己的财力,在“夕阳无限好”的阶段,尽量多出去玩一玩、看一看。而对已经“近黄昏”的暮年生活,则更要提早安排:是去养老院,还是居家?生病了怎么办?需要人护理的花费是多少?都要算算账,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居家养老”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的养老方式。针对于此,政府的“顶层设计”要加快推进和落实,比如医疗资源的下沉(社区医院的建立和完善等)、“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兜底”,等等。与此同时,笔者特别想说的是,建立一个“友好互助型社区”是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我国“未富先老”的人群大量存在,这个群体特别需要关怀和照顾。同时,对经济条件较好,但高龄、独居或失能失智的老人同样应该给予关心,比如某个老人顾得起保姆、护工,但是如果没人帮他把保姆、护工找来,那么他有钱也没用。

  建立友好型社区,要鼓励志愿和义工服务,引导人们参与互助。同时,还要探索不同形式的有偿服务激励办法,比如设立“助老有偿服务储蓄银行”--记录参与者为他人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当参与者自家有事或自己年老以后,便可以用自己的“储蓄”来“换取”别人的帮助。有一个说法--社区是出政治家的地方。政府和舆论应鼓励年轻人在社区这块最接地气的地方施展智慧和能量,为早日破解“养老难”探索出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生就像个舞台,每个人都是一个角色。当演出接近尾声时,如何从容、少缺憾的结束,这不仅需要“演员”本身的努力,更需要“编剧”、“导演”、“舞美”、“灯光”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文/胡京晶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