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朋友丢了手机,发朋友圈吐槽。我看见后,留言说,下次小心吧。这把她激怒了。她说我没人性,别人遭受了损失,不去安慰,倒去谴责。昨天,她的手机又丢了,她依旧发朋友圈吐槽,说创下了丢手机的最快纪录——半个月。
我能看出她是容易丢手机的人,但我犹豫该不该告诉她。她似乎并不能从多次的丢手机中吸取到任何教训,而把原因归结为小偷技艺高超。在我眼里,这是很糟糕的见地。想了半天,在朋友圈评论里问她,为什么丢?她说被偷了。
我问为什么被偷,她说得很详细,小偷怎么上车的,在她身边什么位置站着,她的手机放在哪里,什么时候丢的,一清二楚。但所有这些,都是在丢手机之后才发现的。
我告诉她,如果是我丢东西,可能更习惯去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小偷的技艺高超与否,是我完全不能掌控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更小心。
从前,我习惯把手机放右裤兜,便于掏出来看。钥匙有时候放右裤兜,有时候放左裤兜。有一次,钥匙和手机放在一起,掏钥匙时,手机屏幕被划出裂痕。从那之后,我就养成了钥匙只放左裤兜的习惯,手机屏幕再没被钥匙划过。
我告诉她,丢手机不完全是坏事,有助于她发现自己的习惯。她回复说,没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她把朋友圈的截屏给我看,说她的朋友们一律是说安慰的话,而我表面上是为她好,但本质上和谴责没有区别。
我有点无言以对。想了半天,回复说:“大概因为,我的所有成长和磨炼,都是在面对不习惯的事情上得到的。也许丢手机是个系统性的问题,真的无法避免,也许你真的无法改进策略,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你把事情向另一个方向想:也许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我可以把手机放得更安全。”
因为很多事情自己难以看得清楚,我从来不敢相信自己做得哪一件事情毫无谬误。有的事情我虽然有很大把握,但当别人反对我时,我就会想,一定是我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别人做了错事,我有什么错?”——有些事,也许自己真的没有错误,但相信自己有罪的认知,会让生活更平和。这不意味着我真的做错了什么,深信如此的唯一理由,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希望生活平和。
(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16年24期)
王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