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网红”诞生记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6-15 10:24
在不干预大熊猫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呈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大熊猫生活状况
直播时代,和所有绞尽脑汁、希望在直播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直播“网红”相比,以大熊猫的吃喝拉撒为直播主题的熊猫频道ipanda可谓直播界的一股清流。
2017年年初,ipanda发布的“‘奇一’粘人破天际,不爱竹子爱大腿”的微博红遍全网。微博视频中,熊猫“奇一”即使三番五次被饲养员拎到台子上,依旧不屈不挠地爬回饲养员脚边,抱着他的大腿不松开。
截至发稿时,此条微博的转发量已超过10万,视频播放量突破6700万。更为惊喜的是,该视频在Facebook上发布后,浏览量突破10亿。
ipanda的负责人郭亚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和“奇一”抱大腿一样可爱的瞬间每天都在熊猫园里上演,通过直播,全球的粉丝都可以时刻关注熊猫的一举一动。这类新媒体手段不仅展示了大熊猫的生活,“更展现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以大熊猫为载体的文化传播。”
千万粉丝级直播平台
熊猫频道ipanda是由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推出的以国宝大熊猫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集群,也被认为是目前最受关注和欢迎的熊猫直播平台。
郭亚南向本刊记者介绍了熊猫频道的创建契机。央视网作为国家媒体,也一直承担着对外宣传的任务,2013年通过多次线上线下的调研以及海内外的访谈,决定以大熊猫为主题作一次新的尝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熊猫是一个在海内外认知度非常高的中国元素,非常值得挖掘。”
同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一直对以互联网新媒体的方式推广宣传大熊猫文化充满了兴趣与想法,两方一拍即合,开始着手搭建大熊猫直播平台,并最早于2013年8月6日上线。
郭亚南说,不像现在直播盛行,当时国内甚至还没有“直播”的概念,熊猫频道算是新媒体领域的一个创新产品。如今,熊猫频道的全球粉丝数已超过了1000万,其中国内粉丝占35%~40%,海外粉丝占60%~65%,平均每天有超过百万观众同时在线观看熊猫直播。
熊猫频道的直播有“成年园”“幼年园”“幼儿园”“母子园”“1号别墅”以及“精选高清”6个选择栏可供网民选择。“在直播的过程中,还会有小编全程和观众互动,介绍现在是哪一只大熊猫、它正在干什么等等。”
除了直播,熊猫频道还会将每日直播中的精彩瞬间进行二次剪辑,制作成微视频分享给海内外的观众,“奇一”抱大腿就是二次制作的成品。
每一季度或年度,熊猫频道还会举行策划会,形成不同的栏目组,共同策划并制作有深度的点播类节目。“主要包括科普类节目、纪录片等,同时还会做成双语版,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投放。”
例如,《当熊不让》《瞧你内熊样》是大熊猫趣味瞬间的合集,《熊猫档案》每一期介绍一只大熊猫,帮助观众“认猫”,《熊猫百科全说》则是以科普熊猫知识为主。
除此之外,ipanda还是全球唯一的大熊猫主题社区网络频道,是全球熊猫粉丝进行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在ipanda发布的每一条视频和微博中,都可以看到许多粉丝的留言。他们亲切地将所有熊猫统称为“滚滚”,对每一只熊猫都如数家珍,甚至说得出饲养员“奶爸”“奶妈”的名字。
最“治愈”的工作
直播工作一天24小时连轴转,这也对工作的时间和强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郭亚南向本刊记者介绍,熊猫频道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设有摄像头和前线导播室。导播室实行日夜轮班制,保证24小时有人控制摄像头移动和切换画面,以跟踪大熊猫的移动。
李澄渲是在ipanda工作的一位导播,2017年是她参与大熊猫媒体工作的第四个年头。
李澄渲对《瞭望东方周刊》坦言,虽然是四川土生土长,但是她此前根本不了解大熊猫。参与工作后,李澄渲和所有ipanda的工作人员一起接受了专门的培训,熟悉大熊猫的生态特点和生活习性,为日后的工作打基础。
现在的她已经能根据大熊猫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惯,轻易地分辨出熊猫园里的每一只大熊猫,最爱的是一只叫“园润”的熊猫“妹子”。“上班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熊猫,下班前最后一眼看到的还是熊猫,慢慢发掘大熊猫的秘密,每一天都有新鲜感。”
李澄渲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治愈”。虽然是媒体工作者,但是与大熊猫的接触远远多过与人的接触,避免了人际交往的复杂性,“有烦恼的时候,看大熊猫吃吃东西睡睡觉,马上就能平静下来。”
除了室内的导播工作,李澄渲还曾连续两年参加由研究中心主导的大熊猫野外放归的跟踪报道。李澄渲回忆,由于下雨路滑,山路崎岖,她两次都从山上滚了下去。“第一年滚下去正好撞到了石头,我偷偷看了看四周,确定没有人之后就小哭了两下,再跟着队伍继续走。”
见识到野外工作的艰难之后,李澄渲对大熊猫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专业的工作人员产生了敬佩之情。
李澄渲的工作状态也是整个熊猫频道团队的工作状态。郭亚南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是新媒体工作,ipanda的工作团队基本都是年轻人。一开始大家都对熊猫不甚了解,在不断的学习和相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成为了熊猫的“亲妈粉”,微信头像、表情包和朋友圈里都是大熊猫的身影。
“这是一份需要爱心的工作,如果没有对媒体工作和大熊猫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去的。”郭亚南说。
展现熊猫的真实生活
在郭亚南看来,熊猫频道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各合作方的“互补性”是合作的基础:由合作方提供全方位的熊猫资源,熊猫频道则利用自身的媒体资源,将素材整合成更适合传播的形态。“由合作方向我们介绍大熊猫的专业性知识,我们从零开始学习,再把这些知识传递给观众。”
在合作过程中,合作方除了提供熊猫和专业帮助,也对视频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所有与熊猫的近距离接触都受到了合作方的严格控制:“如果要近距离拍摄,必须单独上报方案和计划,除了重大报道,原则上尽量避免。”
在近距离拍摄的过程中,也有合作方的专业人员“时刻关注工作人员和大熊猫的安全,保证拍摄过程符合合作方的相关制度,一旦发生问题随时叫停”。
2014年,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加入了与ipanda的合作。ipanda在中心的雅安碧峰峡基地、都江堰基地以及卧龙基地均布置了摄像头,并获得了国家林业局的支持。
本刊记者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获悉,熊猫频道和中心所合作节目都是在双方进行充分酝酿和讨论后才决定实行的。例如,在熊猫的繁殖季和产仔季等特殊时期,ipanda会提出作相应的直播或宣传报道的建议,而中心考量可行性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合。
2016年4月初,ipanda在中心进行了面向全球的熊猫交配实况直播。为期3天的直播里,全球观众亲眼目睹了翠翠、武岗、美茜、津柯、香林5只大熊猫的四场交配活动,总计观看人数超过300万,最高同时观看人数达到70万。
为了让观众能更全面地了解熊猫交配,ipanda派出了10人的现场直播团队,现场多机位拍摄并有导播切换镜头,同时邀请了来自中心的熊猫保护专家进行科普讲解。
这也符合郭亚南所说的熊猫频道工作理念:“我们的所有工作,就是在不干预大熊猫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呈现出最真实、最原始的大熊猫生活状况。”
两年多时间里,双方形成了很好的合作模式,中心方面表示,熊猫频道一方面促进了公众对中心工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公众监督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了渠道。“熊猫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的每一次大讨论,都对我们改善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熊猫无小事”
1869年,大熊猫首次被发现并被认定为一个新物种,百余年过去了,熊猫已经成为广受喜爱的“萌物”,在全世界掀起了“熊猫热”。
在工作的过程中,郭亚南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粉丝开始关注熊猫,他们带着干粮和摄像机来到熊猫园,一站就是一整天。“很多粉丝还会自发在直播间做解说,帮助新粉‘认猫’,科普熊猫的知识;还有粉丝自发地为熊猫做网站,联系我们为熊猫庆生等。”
国内如此,国外亦是。根据中国相关规定,所有在国外出生的熊猫在4岁以后都要回到中国。例如2016年从华盛顿动物园回国的“泰山”,刚刚回国没多久的“宝宝”,海归前都是当地的“明星大熊猫”,它们的归乡也让海外“亲妈粉”的心碎了一地。
郭亚南说,为了看望这些熊猫,很多海外粉丝每个月都会飞来中国。不过,现在通过熊猫直播,这些远在大洋彼岸的熊猫粉丝也能够时刻看望自己的“心上猫”。
“如果随时能够看到,人与动物之间感情的增长也会更容易。”看到熊猫频道拉近了粉丝和大熊猫之间的距离,让越来越多海内外的游客积累起对熊猫的喜爱和认识,郭亚南也感到十分欣慰。
据中心介绍,目前中心已经和11个国家、13家动物园展开了大熊猫的科研合作,这些合作促进了大熊猫科研和保护领域工作的进步,展示了中国在大熊猫和野生动物工作上的成绩。
本刊记者从中心了解到,熊猫频道还在卧龙保护区设置了摄像头,“网友可以通过这些摄像头,看到夜间出没的野生动物成群结队地喝水觅食,这对于向海外宣传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有很大的作用。”
“无论是从生物属性还是文化属性来看,大熊猫都是代表中国的一种符号。”中心方面解释,大熊猫在野外少有天敌,有着仅次于北极熊的咬合力,虽然战斗力强大,但大部分时间以竹子为主食,性情温和,“这也契合了中国在国际上树立的爱好和平但不失原则性的儒雅形象”。
“大熊猫为什么是黑白的?和太极、阴阳有没有关系?”海外网友带着这样的疑问,产生了了解中国的欲望。负责中国文化对外宣传的工作人员往往会说“熊猫无小事”,可以说,每个与熊猫有关的消息在海外的流传,都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过程。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鲁雨涵 记者刘佳璇/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