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说,任何食物都能导致过敏
食物过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悉,有关机构正在推动新一版的《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强制要求标注食物的过敏原。
食物过敏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现在变成了一个“大问题”呢?
食物过敏是如何产生的
食物过敏是人体免疫机制对外界“异物”的一种反应。当有“异物”进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机制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消灭”入侵者。而过敏,是因为身体对“异物”的反应太过激烈。
引发过敏的食物被称为“过敏原”,罪魁祸首一般是其中一些蛋白质的特定片段。正常人吃进这些蛋白质,身体会把它消化、吸收,“为我所用”。但当它们第一次进入过敏人群的体内时,人体会如临大敌,经过层层动员和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后产生一种被称为IgE的蛋白质。等到下一次那些特定蛋白片段再次光临时,IgE就会启动相应的“反恐机制”来应对。
这种反应太过“小题大做”了,产生的一些物质如组胺等,对人体的损伤远比“敌人”大。
哪些食物会引发过敏
理论上说,任何食物都能导致过敏。按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统计,他们接到过的报告中,有超过160种食物能够引起过敏,其中最主要的有八种: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如杏仁、胡桃等)、大豆、小麦、鱼、某些海鲜(如螃蟹、虾、龙虾等)。
美国人中90%以上的食物过敏来自于这八种过敏源,所以它们也就成为了美国食品必须标注出来的“八大过敏原”。
不同人群的“大过敏原”不尽相同。比如在欧洲,很多人对芥末和芹菜过敏;在日本,对大米过敏的不少(所以日本在通过转基因手段消除大米的过敏原);在北欧,鳕鱼过敏也比较常见。
过敏的症状
食物过敏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胃肠和呼吸道上。
皮肤症状通常有风疹、水肿和瘙痒等;胃肠症状包括急性呕吐、腹痛和腹泻;呼吸道症状则有喉头水肿、咳嗽、嗓音改变以及气喘等。这些症状不一定全部都发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也可能还有其他症状,比如低血压和心率障碍之类。轻微的可能只是瘙痒、水肿等不适,严重的可能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过敏症状与其他不少疾病的症状相似,所以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诊断食物过敏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生活中,人们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出现了上述症状,只是“有可能”是过敏,同样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所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过敏相当不可靠。
在医学上,皮试可以用来检测是否过敏,但这种检测也有相当高的“假阴性”——检测结果是不过敏,但是实际可能过敏。
现在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与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尤其是孩子,出现了不适家长都会积极去寻找原因,食物过敏也就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了。
食物过敏仍是“不治之症”
食物过敏可以治疗吗?
就目前的医学进展而言,食物过敏还是“不治之症”。一旦确诊,现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就是避免吃任何含有该过敏原的食物。如果误食出现过敏症状,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处理症状,并不能解决过敏问题。如果再次误食,一切还是照旧发生。
在理论上,有可能通过传统的“免疫疗法”来“脱敏”——从无到有,从少量到大量地给患者吃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在研究中,这种方法有过成功的例子。虽然它简单易操作,但是如果操作不慎引发严重反应,就是得不偿失,所以到目前还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对于普通公众,还是不要轻易尝试。
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其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有一些成功的动物实验,不过距离能够应用到人身上,还有相当的距离。
标注过敏原的好处
食物过敏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美国全社会对食物过敏非常关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避免过敏者误食。尽管如此,每年因为食物过敏到医院急诊的人次仍高达数万,导致死亡的可能多达一二百人。
不同的人引发过敏所需的过敏原量不同,严重过敏的人可能只要其他食物混入一点过敏原就可能中招。在当今社会,许多食品中都含有多种原料,很可能其中的某些原料就含有过敏原。
比如,某种饮料使用了卵磷脂作为乳化剂,而卵磷脂来源于大豆,那么就有可能带入过敏原。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酱油。原料中含有大豆和小麦,也就含有大豆蛋白和面筋蛋白,对于大豆蛋白过敏和面筋蛋白过敏的人群,酱油也就同样有潜在的威胁。2007年,美国FDA发布了对“无面筋蛋白”的标注要求,规定面筋蛋白的含量要低于20ppm(即每公斤20毫克),而普通的面粉中含量是每公斤一百多克。
食物过敏的人需要时时刻刻避免任何含有过敏原的食物。而且,这不是几天、几周、几个月的事情,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稍一松懈,就可能中招。加工食品原料中还可能有多种其他原料组成的“复配原料”,有的过敏原很可能就被忽略了。对于那些食物过敏的人,要么“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加工食品都不吃,那么就只能冒着中招的风险去吃。
强制性地标注出食物含有的过敏原,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容易一些——从食品标签上,可以明确看出含有哪些主要的过敏原,也就可以帮助人们选择能吃的加工食品。
文/云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