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赋城以智

  城,所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

  诞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相分离,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制度变革、商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统治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诞生了早期的城市。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世界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区。

  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则是生产力与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

  千百年来,城市的繁荣成为人类文明、富足的标志和象征,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66%。但是,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与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忍受着愈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公共服务不足、交通堵塞等诸多问题,困扰全球的“大城市病”成为抑制城市发展的瓶颈。

  进入21世纪,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再次成为推动城市演进的源动力。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城市的空间信息与其他信息被数字化并存储于互联网上,数据共享和互操作得以实现,借助虚拟空间,“数字城市”使社会生产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共享开放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泛在网络与移动技术,人们希望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以及随时随地的智能服务。2009年,美国Iowa州的Dubuque与IBM共同宣布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社交网络等技术工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深度融合,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得以“同呼吸共命运”,城市发展也由此实现从“数字”到“智慧”的跃升,而这一历史进程恰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勃发相互呼应。为此,许多国家纷纷将建设智慧城市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旨在推动本国的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生态城市、智慧能源系统等的建设将在解决城市病的同时,进一步消除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数据格式之间的壁垒,未来,防御性的“筑墙围城”将被共享与开放逐渐消融,用数据决策、管理与创新将成为新型城市管理方式。

  与此同时,人的需求与发展则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唯一目标。诚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把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回归城市建设的本质,才能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城市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社会运行更加高效,最终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由此,本期跨界论坛,将从“历程与发展”、“现状与问题”、“前景与展望”,以及“中国模式与国际样本”等多个角度,全面呈现新型智慧城市的内涵与本质,探索提出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启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