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为支点,撬起付费用户

  从2016年开始,知识经济、知识付费成了用户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大小公司纷纷扎堆知识付费的战场。不同于以往的是,接受“知识”的终端场景已经从报纸、杂志等转移到手机、电脑上。对平台运营商而言,不仅是内容载体的变化,更多是平台连接的两端——知识生产者和用户的变化。

  知识付费产品的模式比较

  我们可以用两个维度来把各家产品分类,一类是知识的形式,另一类是付费的形式。知识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付费的形式。知识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视频、直播、问答、线下交流等形式,由此带来专栏订阅、付费课程、打赏、有偿问答等知识变现的方式。各家有不同的产品组合打法,但直面的核心的问题是:谁来传播这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有价值能够吸引到用户?

  我们来比较三个最火的知识付费产品:知乎、分答和得到。知乎从知识社区逐步转移到知识工作者C2C服务平台,推出了知乎出版、值乎、知乎live、知乎直播等多条付费产品线。知乎的优势在于围绕社区圈住有价值的用户,然后帮忙变现,这些大V都是社区原生。另外一个典型是分答,知识大V从其它社交媒体平台上进入分答,分答还为王思聪、黄晓明等开设独家账号,在创立之初经历了火箭式成名,用户和运营数据十分亮眼。得到是罗振宇的主阵地,利用罗振宇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其它知识大V的加盟。

  知乎、分答和得到这三个平台的知识分享者分别是:知乎原生达人用户、外部邀请的大V、罗振宇为首的行业大咖。在产品逻辑和营销策略上,早期的分答无疑是经典,王思聪的爆料为分答点爆了热门话题的范畴,用非常巧妙的明星效应和问答方式积攒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就“知识分享”角度而言,得到和知乎的知识更加扎实。知乎live基于特定主题进行分享,原生大V和知乎用户的共生关系能够保持这个模式持续稳定发展。得到从免费产品到标志性产品的纵深,在内容深度上做了很多打磨。而早期分答更多是用“隐私信息”的价值代替“知识分享”的价值,只是披着信息外衣的粉丝经济。

  知识的可持续生产与用户的可持续参与

  人们愿意为知识付费,付费就意味着内容提供的价值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内容是可以免费的,付费内容就成了新的内容筛选方式,必须要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好内容。产品一时的火热的确可以聚集用户和资本的垂青,但如何让知识大V长期留存在平台上,并且不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产品,则是各类产品后期发力的关键点之一。知识是入口,好的知识IP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能够建立超高粘度的粉丝体系,从而激起知识的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的知识生产与用户的付费购买是共生的,在做好头部大V的维护上,对用户产品体验的关注是平台的另一关键点。你的用户群有哪些?是想了解知识技能的学生白领人群,还是拓展专业深度的创业者?是系统化的知识输出,还是碎片化知识的收集?内容产品上,聚焦用户的需求,通过付费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内容的丰富度是大前提。在用户参与上,鼓励和支持用户的参与互动,对于静态的音视频、文字更是如此。

  这是最好的时代,知识从来没有如此唾手可得;可也是最坏的时代,知识像信息一样繁冗泛滥。对于平台运营商来说,需要向用户证明:平台上的内容是有价值的,用户值得为此买单。

  徐航

  本刊特约撰稿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