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智慧城市
  • 发布时间:2017-06-20 14:15

  当前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孕育兴起,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的区域缩影,其发展理念、建设模式、运营机制伴随信息化发展而不断演进。本文将立足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对标国际智慧城市先进理念最新动向,提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路径,前瞻性提出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图景及趋势。

  三大动力要素构成城市新生态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这一理念,此前类似的概念还有数字城市等。2008年11月,恰逢2007年-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伊始,IBM在美国纽约发布的《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所提出的“智慧地球”,即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因此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构建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城市可持续创新生态。其构成要素根据侧重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目标型要素、动力型要素和应用型要素。

  目标型要素反映智慧城市实现目标

  目前学者对目标型要素研究较多且影响力也较大,他们从智慧城市的愿景出发,把智慧城市分成6大要素:智慧经济、智慧人口、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体现了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愿望。

  动力型要素关注智慧城市推动力

  三螺旋理论创始人之-Leidesdorff把三螺旋模型引入智慧城市研究范畴,试图探讨智慧城市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可以视作“大学-产业-政府”发生交互作用的介质—密度网络,泛在的信息通信技术有利于加强密度网络。受Leiydesdorff启发,Lombardi进一步探索了智慧城市的推动因素。他摒弃了传统组织层面上的“大学一产业-政府”三螺旋结构,建构了“大学-产业-政府-学习-市场-知识”六螺旋结构和“政府一企业-大学-市民-社会”五螺旋结构,并初步探索了两个螺旋结构的作用机理。Chourabi等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整合性框架,识别智慧城市成功与否的8大因素:技术、组织、政策、社区、政府治理、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其中,技术、组织、政策属于内部因素,社区、政府治理、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经济属于外部因素。

  应用型要素指明信息通信技术的未来应用领域

  与目标型和动力型要素相比,应用型要素具有含义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优点。商业公司对智慧城市构成要素的划分大都属于此类,其中IBM最具有代表性。IBM在《你的城市如何智慧? 》一文中认为,智慧城市由7大要素构成:交通、通信、水、能源、城市服务、市民、商业,并针对每一要素给出了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慧化三个维度上的具体目标。上述7个要素既是城市的“核心系统”,更是IBM信息通信技术未来进军的“核心领域”。

  2017年由国家标准委、住建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公布出台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共提出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及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也可理解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构成要素。它们既是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引导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指导。

  政策对智慧城市发展提出新要求

  当前,城市发展带来的人口倒挂、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民众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压力不断增大,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优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促进城市运行高效有序,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等与城市规划与建设相关的发展目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认为新型智慧城市要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也指出,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我国正处于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抓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随后2017年由国家标准委、住建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公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的宗旨,注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些政策动向都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内涵,也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

  据统计,自2012年12月住建部正式发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以来,已先后有290个城市(区、县、镇)被批准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其核心在于围绕一个平台一张网展开五个方面内容:构建一套统一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架构;构建一张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建立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建立一个运维指挥控制中心;建立一套标准体系。

  2.“互联网+”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与互联网+战略具有与生俱来的契合性。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大数据发展战略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

  未来在国家相关战略政策的扶持推动下,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会积极涌入,政府公共数据也会稳步开放,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逐步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据预计,2018年,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快速转变,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赋“智”于大数据产业

  进入“十三五“时期,在吸取和总结前期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的同时,进一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发展理念,企业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等工作,着力解决数据分割、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智慧农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慧农业是打造我国现代农牧业的必经之路。目前四化同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大潮涌起,很多企业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同程度地探索如何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探索高产、高效、高回报、高智慧化的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模式,解除客观情况制约并提升经济效益。

  智慧物流:2011年国务院出台物流行业新国八条,明确指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因此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物流体系,企业将进一步发挥和提升物流节点城市功能,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推进铁、公、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加快综合型物流园区和专业化物流中心建设。

  智慧制造:智慧制造包含智慧工厂与智能制造两大组成领域。企业会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并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智慧工厂。

  智慧交通:智慧交通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企业将在应用子系统、信息服务中心和指挥控制中心等方面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应用子系统包括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信号灯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信息服务中心包括远程服务模块、远程检测模块、前期测试模块等;指挥控制中心则包括交通设施数据平台、交通信息数据平台等。

  智慧医疗:智慧医疗是运用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方式,将与医疗卫生建设的相关的物理、信息、社会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形态。目前国内部分城市陆续出来了智慧医疗的建设方案,未来企业将在医疗保险、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保障以及急救指挥中心等方面推动全方位立体化智慧信息协同平台的发展。

  智慧环保:以数据整合、协同互动、服务高效、智能分析为目标。企业将通过信息化技术采集、整合、分析各类环境信息,建立一套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智慧环保管理平台,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智能化、可视化的环保信息管理应用,为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与服务。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概念之下的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理念,是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新模式。未来企业将通过建立云计算技术架构的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使所有的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都使用统一的平台,并根据其职责,设置服务功能,分层向市民提供服务。实现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综合信息交互与转换功能,成为向外拓展联动而成的新一代智慧社区控制系统。

  未来愿景:以人为本 为人服务

  相比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侧重于技术层面,即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等。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将更看重“技术”与“人”的互动,把“人”的实际需求作为顶层设计,把提高“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核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泛在网及GIS将联通所有人或物。有线与无线融合、多种接入方式的高宽带网络,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网络会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运行:精细、准确、可视、可靠的传感中枢将智能调度城市要素。随着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延伸到社区、家庭和个人,以及与治安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城市运行管理网络将逐渐覆盖城市作有人和物,成为传感中枢智能调度城市要素。

  社会服务:虚拟化、个性化、均等化的社会服务将无所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在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为市民提供及时、简单、便捷、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以及个性化需求,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社会氛围。

  居民生活:科学、绿色、超脱、便捷的数字化新生活将梦想成真。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人们打造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各种内容丰富、多样化的新兴数字服务能够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教育、娱乐、家政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使人们生活更加超脱、便捷。未来数字化生活将作为新的消费热点,成为逐渐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和消费模式变革的驱动力。

  城市经济:非物质化、低碳化的数字经济将蓬勃兴起。作为新技术革命创新产物的数字经济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非物质化的网络文化打破了文化载体、内容和传播的限制,加速了文化传播,极大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未来基于虚拟化的数字经济成长空间巨大。

  治理模式:网上政府、透明管理、无缝服务将奠定良治社会的基础。传统政府将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智能化”、以“市民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电子政务、网上政府将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政府行使职能和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服务的主要形式。

  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空间巨大,将真正意义上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可能短时间一步到位,应该需要在战略指导下分步进行。智慧城市也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智慧城市需要有广泛互动的城市,除了技术和硬件的支持,也需要在城市管理机制上设立配套机制,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创新思维,更好地在战略高度做好智慧城市的机制创新工作。

  文/张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