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中国城市的“智慧”发展路径

  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规模扩张。受各种资源和条件的约束,城市发展中资源约束、利益冲突、运营环境艰难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日益凸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关键性问题。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各国加紧布局智慧城市的建设,以期利用智慧城市这种新型城市形态解决上述问题。

  全球智慧城市的实践经验

  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对它的认识有待深化,目前智慧城市尚未形成共识性定义。从技术看,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整合城市信息资源,促进城市发展新形态;从社会看,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新形态;从系统看,智慧城市是覆盖了基础设施、市政管理、经济产业、社会民生、资源环境五大城市功能,以智能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度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捷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形态。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和城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制定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道路。如欧盟的“智能城市和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将集成欧洲在新能源、智能交通和信息通信(如物联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在特定城市开展示范项目,促进绿色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型。新加坡提出了“智慧国2025”计划,日本提出了“Society 5.0”战略,韩国提出了“智能绿色城市”建设目标。

  国外智慧城市实践的主要经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有所侧重;战略引领,重点突破;技术驱动,产业推动。

  因地制宜建设智慧城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规划和建设的热潮,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促进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5个部门已经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系统研究制定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的战略导向日益清晰,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等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这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环境和新机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表2选取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对其“十三五”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

  从表1与表2的对比看,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环境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

  一是我国对信息技术及基础设施的政策支持仍有红利释放空间。国外先进国家,其智慧城市思路是推崇智慧增长理念的全面推广,强调将智慧增长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的诸方面,进而形成一个长期的智慧增长道路。而现阶段,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还是采取技术解决方案思路,希望依靠某种技术能够在短期内形成产业拉动力,基础设施仍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点。

  二是“自上而下管理”仍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在这种“自上而下管理”中,政府是智慧城市的积极推动者,政府要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虽然上海、宁波等地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向“更多市民和利益相关方参与,以及更开放的数据和形式”转变,但主流的管理模式还是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整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三是片面贪大求全的现象广泛存在。一些城市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需求缺乏判断,建设目标宏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应用之间的关系考虑不足,特色不鲜明。缺乏足够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缺乏良性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缺乏智慧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等等。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多个方面与环节,而城市各个系统不是零散的模块,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模式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结合国内外先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国情,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宜采取整体推进的模式,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智慧城市的中国路径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更多体现在“智”,追求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等智能化水平提升上,而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内涵更多体现在“慧”上。

  知识和信息作为城市新的资源和要素,逐步成为城市发展新的重要驱动力。智慧城市成为城市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从传统制造中心向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资本中心演进。

  慧增长:智慧城市应全面推广智慧增长的理念,强调将智慧增长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的诸方面,追求最终形成一个长期的智慧增长道路,而非短期的技术解决方案思路。重点是具有现实应用的可能,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做到产城融合形成产业拉动力。

  慧民生:智慧城市建设应提高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责任感,打开市民与政府部门之间高效可信赖的双向沟通渠道,使城市管理者及时了解各类反馈并做出调整。将民生需求作为城市智慧化建设的重点,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融合化,推动民生服务深入社区,着力推动解决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民生相关社会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社会享受智慧化成果的普及水平。

  慧决策: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政府部门决策与居民的个人决策。首先,各个终端设备之间可自主开展实时的通信交互;其次,终端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会被自动传输至控制中心,实现与居民、城市管理者之间的交互,为技术研发、城市治理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终端设备会将数据上传云端,每一个市民都可以通过手机端的应用了解自己所关心的城市各个方面的实时信息,市民可以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自己或家庭的各种决策,如教育、养老、医疗、出行等各项活动。

  可持续性、多点带面、整合优化、政企联动是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

  可持续性:由于智慧城市综合采用了包括射频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下一代通信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因此能够有效地化解“城市病”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城市变得更易于被感知,城市资源更易于被充分整合。管理,从而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多点带面: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一种信息技术或一个信息系统就能包打天下,而是体现在医疗、交通、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能源、环保等多个点多个领域的智慧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是多点带面的发展。

  整合优化:即整合优化城市的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一个城市重要的生产要素,智慧城市在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汇聚人类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从而实现对城市各领域的精确化管理,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政企联动: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各部门各领域,投入巨大,需要政企联动共同推进,要坚持财政投入与吸引社会投资并重的原则,发挥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运营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资金保障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农业、水利、生态环保、市政基础设施、科技、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采取PPP模式参与项目建设。

  早在2015年12月16日,我国在乌镇峰会开幕致辞中提出了关于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四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这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一重大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等主张,指明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而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以下简称网信办)在全面调查和摸清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面对智慧城市建设遇到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并且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等26个部委联合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国内官方给“新型智慧城市”的定义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目前,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资本机构、咨询机构、ICT及互联网企业组成的产业链条。

  有别于早先智慧城市试点中由IBM、思科等境外品牌扮演引路人角色,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已经变更为本土势力,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2015年12月17日,中国电科与深圳、福州、嘉兴共同签署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迈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步。深圳、福州、嘉兴新型智慧应用成为了现阶段企业布局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之一。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而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发展的具体应用,也是巨大的市场机遇。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400亿—800亿的设备接入物联网,跟政府管理相关的设备有70多亿,其中绝大部分需求是来自于智慧城市的连接需求。

  智慧城市的市场体量巨大,应用潜力可期。三大运营商以及众多IT巨头、网络巨头均已在这一领域展开积极布局。据报道,三大运营商近年来已与累计和超过300个城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建设协议;蚂蚁金服则已与全国25个省政府352个城市在新型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华为NBLT今年开始向市场供货,其解决方案在智慧水务、智慧停车、智慧路灯等方面实现了应用。

  我国智慧城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优异的成绩。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还须在四个方面努力提升:一是强化用户导向和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与服务提供;二是强化数据意识,大量开放数据并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机制;三是注重创新,给用户、民众及产业链相关人士提供开放创新空间,培育产业生态,给市场带来活力以推动经济发展;四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理念落在实处,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持与发展。

  未来智慧城市在中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前途远大。需要注意的是形成中国的特色和模式,根据中国的特点因地制宜,打造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开启城市智慧道路,还需要不断上下求索。

  文/刘绿茵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