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导演北上:千花竞秀的新风景

  在电影市场上经历一番淘洗之后,香港导演探索出了不同的生存之道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6月30日晚,香港会展中心,在《心连心·创未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文艺晚会上,香港歌手古巨基以一曲《明星》,串起了舞台屏幕上香港电影辉煌灿烂的数个光影瞬间,其中闪现的不少片段,出自《叶问》《桃姐》《一代宗师》等电影,这些影片属于香港导演与内地合作拍摄的合拍片。

  香港回归20年来,大批导演集体北上,他们在各自的银海泛舟中画下新的事业版图,成就了千花竞秀的新风景。

  而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将日益成为两地沟通的桥梁,见证同根同源的内地与香港文化融合、文化繁荣的美好明天。

  《少林寺》也是合拍片

  在不少人看来,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香港导演北上内地拍摄电影才成为可能。

  事实上,早在1982年,轰动一时的现象级电影《少林寺》就是一部合拍片。影片由香港导演张鑫炎执导,汇聚了内地专业武术队的精英。在片中担任主演、后来蜚声国际影坛的动作明星李连杰,在接到导演邀约的前一年,刚刚因伤退出内地武术界。

  影片在嵩山少林寺取景时,寺内的荒草足有一米高,十分破败,就连匾上“少林寺”三个字都是重新粉刷的。《少林寺》上映后,不仅李连杰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林寺也一跃成为年轻人的朝圣之地,当时不少学生都有过离家去少林寺学艺的冲动,甚至还引发了全社会的大讨论,足见《少林寺》的影响之深。

  1983年,香港老导演李翰祥结束与邵氏的合作,北上拍摄了两部清宫历史题材的影片,影片主创涵括内地与香港两地的演员。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影片都获得了在故宫实地拍摄内外景的机会,紫禁城的草木砖瓦、朱门金殿,为片子增添了沉郁气质与历史现场感。

  在片场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在演员餐食的分配上,内地演员每餐只有馒头、咸菜,而来自香港的演员则有餐车送饭、荤素搭配。无奈之下,饰演慈禧太后的刘晓庆某次便趁机拿走了“咸丰皇帝”梁家辉的餐券,与“慈安”“奕?”等内地演员分享。上世纪80年代香港团队在合拍片中的优势地位,由此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张彻、许鞍华等不同代际的香港导演,也都曾于80年代赴内地拍摄影片,可以说,他们共同开创了香港导演北上的先声。

  光辉不会到此结束

  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曾说:“全球有三个地方的电影业有足够的后续力:美国、印度、中国香港。”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期,影响力遍及亚洲。当时内地几乎每一座城镇的每一个录像厅,都在放映《英雄本色》《古惑仔》《逃学威龙》,港式动作片与“无厘头”喜剧,是内地“70后”“80后”的青春记忆。

  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不复黄金时代“东方好莱坞”的地位,开始由极盛走向衰落。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好莱坞特效大片的冲击、外埠市场的流失、盗版的猖獗、影片质量下滑且同质化现象严重,等等。吴宇森、洪金宝、成龙、周润发、杨紫琼等香港影坛的核心力量纷纷出走好莱坞,谋求更好的发展。

  2003年,香港“非典”肆虐,进一步加剧了香港本土市场的萎缩。其间纵有《无间道》等救市之作出现,也难以挽回香港电影业整体的倾颓之势。同一年,张国荣、梅艳芳等影坛巨星相继离世,人们不免喟叹: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

  而转机也出现在2003年。这一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协议,根据CEPA协议及2008年补充协议相关规定,香港电影不再受引进片配额限制,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影片享有国产片待遇,出品方的分账比例也提升至35%左右。

  CEPA协议为陷入瓶颈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香港导演北望神州的征程翻开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从“水土不服”到“渐入佳境”

  北上之初,一些香港导演尝试将自己较为擅长的警匪片、贺岁片等电影类型“嫁接”到内地影坛,但在票房和口碑上却遭遇一连串的“水土不服”,究其原因,还是未能把准内地观众的“脉”。

  例如《大内密探灵灵狗》《新倩女幽魂》《新东成西就》《家有喜事2011》等影片,在对经典影片炒冷饭的同时,生硬地加入了内地元素,却造成了“两头靠、两头不讨好”的局面,既没有真正吸收内地文化和价值诉求,也丧失了香港电影的精髓。

  香港是座商业之都,浸润其中的香港电影人,也深刻理解适者生存这一商业法则。在电影市场上经历一番淘洗之后,香港导演探索出了不同的生存之道。

  比较突出的尝试是用商业电影讲述主旋律故事。从《十月围城》开始,《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影片,都是在商业动作片的电影类型中,加入了内地主旋律的价值内涵,让耳熟能详的样板戏作品有了江湖侠义的紧张激烈;让缉毒警察跨国追击的新闻事件有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底色。

  较晚开始北上的杜琪峰在拍摄《毒战》时,选择熟稔内地警匪电影制作规律的海润电影作为出品方,在内地创作尺度与银河映像的独特风格之间找到了平衡,片中孙红雷饰演的缉毒警察在满是冰块的浴缸中颤栗解毒的场景,是缉毒电影的一大突破。

  2017年7月1日,许鞍华执导的合拍片《明月几时有》上映。作为博纳“红色正能量三部曲”的终篇(前两篇分别是《智取威虎山》与《湄公河行动》),影片以主旋律电影中少见的女性视角娓娓讲述了香港“东江纵队”的抗日往事,赋予红色记忆一种细腻隽永的魅力。影片成功与否还未可知,但该片对主旋律电影的文艺探索,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

  而接下来即将上映的《建军大业》《红海行动》,也继续延续着香港导演的红色之旅。

  捕捉共同的情绪

  北上的另一种成功探索,则是拍摄扎根现实社会土壤、更为“接地气”的作品。这些作品致力于捕捉两地的共同情绪,不仅是对内地语境的呼应,更是一个时代下两地共同的价值思索、共同的情感旨归。

  在这条路上走得最好的当属导演陈可辛。

  从《如果·爱》关注北京外来人口的生活境况开始,《中国合伙人》切入内地创业大潮下“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亲爱的》聚焦“打拐”引发的亲情伦理问题,这些作品都植根当下社会环境、带有浓厚的现实色彩。

  《如果·爱》中躺在冰河上的周迅,不仅是北京外来人口的代表,更是唤醒了所有离家漂泊人的同路之悲。

  除此之外,贺岁片也是香港导演北上之后持续发力的电影类型。回顾近几年内地电影市场的贺岁档影片,除了《美人鱼》以33亿元创下国产电影票房纪录,《澳门风云》系列总票房达25亿元,《功夫瑜伽》突破17亿元,《西游·伏妖篇》票房超过16亿元,《西游·降魔篇》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票房均超12亿元,《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突破10亿元大关。

  春节档大受欢迎的影片,几乎都被《澳门风云》系列和《西游记》题材“包”了。前者以王晶的赌神系列为依托,而后者的“背景”更为雄厚,不仅有刘镇伟《大话西游》的实力加持,更自带《西游记》源远流长的超大IP,是内地与香港两地观众最为熟悉的文化宝库。

  从这个层面看,贺岁片的票房成功并非偶然,它巧妙地捕捉到了观众在年节时分的共同愿望:幸福、美满、大团圆。但这种成功若想长久地复制下去,恐怕还要在影片质量上再下一番功夫。

  互相成全、不断交融

  对于内地影坛而言,香港导演集体北上,带来的不仅是电影类型上的推陈出新,更有在香港商业社会长期浸润下形成的高效、专业、多元化的电影产业形态,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电影制作、发行人才,以及狮子山下开拓进取、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

  而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所形成的港式电影文化、电影语言和电影风格,也在深刻影响、启迪着内地影人,如在《港囧》《煎饼侠》等影片中,就处处能看到“香港制造”的情怀底色。

  另外,香港大批导演北上,也为香港本土青年导演提供了创作的空间。特别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立的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和香港艺术发展局发起的“鲜浪潮”电影计划,从政策层面对香港青年导演进行助力扶持,让他们得以通过拍摄小成本影片不断锤炼能力、积攒经验,在讲好香港本土故事的同时,陆续为华语电影输送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彭浩翔、曾国祥等青年一代北上导演,就是先在香港本土获得了认可,才有了北上拍片的基础。因此,香港影坛的中坚力量集体北上,从长远看,并不会造成香港本土影坛的真空,反而能使其成为华语电影的“创意园区”。

  香港回归20年来,两地影坛呈现出的是互相成全、不断交融的良性态势:香港导演北上,带来了先进的产业模式和日益丰富的电影类型;内地影坛则为其提供广阔的电影市场、深远厚实的电影素材、高屋建瓴的视野格局,以及不断壮大的电影人才和观众群体。

  下一个20年里,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新局面?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李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