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考题设定“唯一”标准答案,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
2017年有一道语文阅读理解题,文中说:“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问题是:“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此文作者被采访时,表示他就这么一写,自己也不知道“诡异的光”表达了什么。一些考生不由感叹,“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
其实,一些语文考题不应有所谓“标准答案”。“标准答案”,只会钳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标准答案”引发的困惑
中小学语文中,学生和家长受困扰的例子不少。《钱江晚报》曾报道,一位家长在QQ群发了一道小学二年级语文题: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学生答:北京。老师批了错误,正确答案是“首都”。老师的解释是:题目要求“按课文内容填空”,就是按原文填空,北京从理解上是对的,但与原文“首都”的表述不一样。
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有一次碰到一道语文考题,问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因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乔乔自信地写下了“孔明和庞统”。但最后的结果却让乔乔感到伤心,语文老师说标准答案是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一位出版社高级编辑曾告诉笔者,他读小学高年级的儿子受家庭影响,很爱阅读和思考,虽然读了大量经典书籍,但每次语文考试总在阅读理解部分丢分。孩子很是沮丧,甚至怀疑自己学不好语文。“关键是,我还没办法辅导他,因为我看了试卷,觉得孩子的回答没错啊。”这位编辑很是疑惑和无奈。
这位编辑决定去买一本辅导书,先自己研究一下应试套路和答题技巧,再辅导孩子。在当当网上输入“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时,搜索结果让他瞠目结舌——竟然有6000多件商品。市场是现实的反映,可见全国有多少学生和家长在语文阅读理解上无所适从。
日前,作家周国平的新书《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出版,书中收录了引用周国平作品的55份各级语文试卷、标准答案以及作家本人对这些答案的分析。周国平感叹,“我自己决不会想这个问题”“给不出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考题设定“唯一”标准答案,极大限制了学生的理解力与想象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母语水平、鼓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无疑是一种潜在的伤害。
“说真话、写真文、做真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说明了作品的精彩,也反映了思想的自由。教育,不应是工厂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一千个孩子眼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教育是多么无趣,这个世界又该是多么乏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指出:“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境界。”
教育只有赢得“个性和个性发展”,才能赢得社会发展的未来。如何让孩子的自由个性和潜在的创造能力得到最起码的守护,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实在关系重大。
语文课的方向是回归到“语”和“文”,就是教孩子“说真话、写真文、做真人”。与之相悖的是,语文阅读理解考试采用“唯一”标准答案,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必然不敢表达自己的个性见解和真实感受,而是绞尽脑汁去揣测出题者的想法,去关注答题技巧。这样一来,如何做到“讲真话、写真文、做真人”呢?
只要言之有理,就该得分
诚然,现代规范化考试设置标准答案,一是方便打分,二是避免发生歧义,但就语文阅读理解考题来说,不应一刀切,更不能因循守旧,而应与时俱进。
尝试不设“标准答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独特视角、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该得分。这对孩子的成长更有价值。
无论是课文阅读,还是文本测试,都应该把重点放在调动和增加学生的心灵积累上,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测试对文本的理解,我主张用两种方式,一是写评论或读后感,二是设计出能够激发独立思考的试题,这样的试题就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周国平的建议,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
文/高雪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