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火箭,你要上天吗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0-23 14:16

  对公众来说曾经极为神秘的航天业,在商业化后,有望带动上下游千亿级的产业市场。

  放卫星真的不再是“放卫星”了。

  “只要你的卫星足够有创意,我们就可能帮你免费送上天。”8月底,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负责人在武汉宣布,在该公司未来两年发射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上,将面向全球免费提供两个10公斤以下卫星的舱位。

  这是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起初,工商部门对公司经营范围有异议,因为从没有企业以“火箭发射”为经营范围,后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可后才准予注册。

  就在7个月前,这家公司刚用“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3颗卫星。从订单签订到研发制造,再到成功发射,整个过程都是纯商业的,这次发射也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破冰之旅。

  “我们的目标是,让探索太空不再只是科学家、宇航员的专利,成为普通人也能消费得起的产品,并实现遨游太空的梦想。”在快舟十一号(KZ-11)火箭发射前夕,《支点》记者专访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负责人,揭秘曾经神秘的航天产业步入“商用时代”后的故事。

  “捡漏”商业火箭发射第一单

  身为研究人员时的查雄权没有想到,他参与设计研发的“快舟一号”火箭,有一天会创造历史。

  现在的他,是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副总经理。而他所从事的“放卫星”,成了眼下最热门的生意之一。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年,查雄权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毕业,怀揣着航天梦,进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总体设计部,成为快舟火箭第一代设计人员。

  2013年9月25日,在中国官方媒体报道“快舟一号”卫星顺利升空不到两小时,“中国秘密发射新快速响应火箭”这一标题就出现在美国航天网站“NASASpaceFlight”首页的头条位置上。这是世界首个星箭一体小型运载火箭,查雄权和他的同事们用了8年进行研发。

  2014年11月起,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航天市场;2015年3月,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天科工”)注意到,尽管我国航天事业发展6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商业航天产业远没有欧美国家发达,太空经济未来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2月,全国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在汉成立。查雄权回忆,得知中国航天科工要办商业火箭公司,不少城市抛来橄榄枝,其中不乏沿海发达城市。作为央企下属在鄂大型研究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与湖北的合作源远流长。武汉具有中部区位优势,全国地理信息和遥感专业一半的人才也在这里。长江水系的水运交通,方便巨大尺寸的火箭壳体运输。

  2016年4月24日,中国首个航天日,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签下全国商业火箭发射第一单。“这个第一单也算‘捡漏’吧”,查雄权告诉《支点》记者。

  当时,长光卫星公司想在8个月内发射一颗卫星,而国内唯一具备发射能力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当年的发射计划已经排满。

  长光卫星公司找到了刚刚成立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原计划在2017年才开始承接卫星发射订单,因为当时,该公司还没有可以专门发射卫星的通用型火箭。

  “既然决定做商业火箭,市场有了需求,就必须下决心去做。”查雄权告诉记者,经双方沟通,发射任务最迟要在春节前完成。

  “压力真的特别大。”他强调,根据以往经验,即使是一枚成熟型号的火箭,从接单到发射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这一次相当于要再研发制造一枚新的火箭。

  以前,火箭设计要经过方案论证、方案设计、初样、试样、定型等阶段,这一次,直接简化为方案阶段、工程阶段,边做试验边备料生产,节省了研制生产时间。为确保发射成功,研发人员将主要精力花在仿真试验上,要求技术仿真必须非常周到细致。

  今年1月9日12时11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中国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曾在多个场合阐述商业航天概念。在他看来,要发展商业航天,必须集众人之力,不断突破传统航天的“围墙”,将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打造成一个“社会性总体院”“社会性总体部”和“社会性总装厂”。

  “快舟”火箭就是这样一个项目--资金来源都是商业自筹,很多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商业元素在整个火箭制造过程中随处可见。

  比如,“快舟十一号”与“快舟一号”相比,箭体直径从1.4米增长到2.2米,如果不做商业模式的创新,意味着绝大部分系统必须重新建厂房、添设备、加工人。现在,有看好这个市场的民营企业愿意投入,再由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进行采购,省去了两三亿元的投入成本,实现双赢。

  此外,火箭从总装出厂运输到发射场再到发射卫星入轨,全部购买了商业保险。这是商业航天发射必须走的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这是一个神秘的产业,第一次进入一个如此开放的多元化环境里。”查雄权介绍,火箭除了总体核心设计,其他绝大部分硬件产品都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但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以前通常由指定的军工企业来做产品,现在一切以成本、质量、效率优先,民营企业同样可以参与竞争。做贵了、做慢了、产品品质不可靠都可能面临没人要的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产业变革。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因此将自己比作商业航天金字塔的顶端。根据该公司初步估算,仅就发射火箭这一门生意,下游被带动的相关企业可能达到数百家。

  卫星发射成了热门生意

  在成功发射第一枚火箭后,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的卫星发射订单接连飞来,已经排满了未来至少一年的计划。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对订单做筛选。

  “其中不乏想通过发一颗卫星,炒炒热度以吸引投资的投机者。”查雄权说,“和火箭一样,卫星在以前很神秘,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都在下降。现在国内做卫星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最小的重量还不到一公斤,成本从数百万美元降到几十万美元。”

  商业火箭的发射成本降低,也是助推原因之一。

  查雄权强调,KZ-11号火箭可将多颗卫星送上不同轨道,不同客户的卫星,可共享同一枚火箭,首次发射就是一箭六星。更重要的是它的发射成本低。目前在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火箭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万到4万美元,KZ-11号火箭报价不到1万美元,极具竞争力。

  “所以,有卫星星座组网计划的卫星公司订单将是我们的首选。”查雄权认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

  与此同时,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也在筹划自己的卫星星座--天基物联网。一个由几十颗卫星组成的低轨卫星星座,成功组网后,可以向用户提供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语音、数据、短信等移动通信服务。被“快舟一号甲”送上太空的行云试验一号卫星,是低轨窄带卫星通信系统首颗试验验证星,主要验证低轨短报文下行通信技术。

  “通俗来说,短报文就是指人与人、物体与物体之间发短信,这在应急救援、远洋物流领域应用价值极高。”查雄权介绍,如果打造一个这样的卫星星座,通过卫星和地面的物体连接,例如运输车进入深山老林,或是运送远洋物流等地面通讯难以覆盖的区域,都可以通过发送短报文方式,更新车辆、船舶的实时状态。

  去年9月,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系统地提出了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其中,虹云工程计划发射156颗卫星,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一个现实的体会是,在乘坐高铁时往往感到信号不好,时断时续,这是因为网络的基站在不停切换。在天基宽带互联网里,卫星就是WIFI,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查雄权说,打造星载宽带移动互联网、窄带卫星物联网,让我们未来出门不用再问WIFI密码,野外探险不用担心迷路失联,真正实现万物互联。

  将广告打上太空

  “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丰富火箭型谱,将空间站送上太空。”查雄权介绍,目前,“快舟一号甲”可以发射300公斤以下的卫星,KZ-11号火箭的运载能力达到1.5吨,未来的KZ-21号,运载能力可以达到20吨,能发射太空空间站,开展星际探测。

  而更多的商业模式会在快舟系列火箭上得到运用。

  “要打广告吗?上天的那种。”在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官方微信上,这样一则极具吸引力的消息引人瞩目。

  查雄权透露,火箭箭体广告这事并非空穴来风,该公司已经与国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快舟系列火箭箭体将载着一个或者多个商业广告飞入太空。

  发射的过程还可能引入电视直播和视频网站直播,前提是“不涉及国家秘密,体现正能量”。此外,回收的火箭壳体将被制作成各种纪念品,公开发售。公司还准备制作1:1的火箭模型,在全国进行商业巡展。拍摄太空电影和建立太空文化基地,也被纳入公司长远规划。

  “普通人前往太空旅游也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了。”查雄权表示,太空旅游已经在国外兴起。现在去一趟太空旅行需要数百万美元,而随着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一个普通人遨游太空的成本可能只需要几十万美元。

  除了在即将发射的“KZ-11”号火箭上提供两个10公斤以内的免费舱位,给全球有创意的卫星公司、科研机构、学术团体,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目前还在筹划一场卫星创意大赛,奖励和扶持正在创业的优秀企业和个人。“我们要让更多人分享太空经济的红利,商业航天的意义就在于此。”查雄权说。

  商业航天顶层设计有待完善

  今年7月,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已超过2600亿美元,未来还将持续增长。根据市场预测,到2020年,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

  在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成立以来的这一年多里,国内商业航天进展迅速,民营微小卫星企业纷纷涌现,不断发布卫星发射计划。

  这么多卫星排队等待上天,如何有序管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第四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国家应研究制定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做好商业航天顶层设计。

  8月30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经过3年多努力,《航天法》草案初稿已基本完成,将对商业航天的支持、保障和保护,纳入到《航天法》的法律体系框架中。

  田玉龙还透露,国防科工局正组织起草关于加快商业航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规范和保护商业航天发展重点领域的配套政策,会同国家军地有关部门优先支持制定商业航天市场的准入标准、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地面设施共用、商业卫星PPP的模式。加强发射许可管理,强化宇航产品安全监管,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商业航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有序发展。同时避免商业航天发展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

  政策的逐渐明晰,也让社会资本打消疑虑,大量资本跑步进入这个领域。

  查雄权透露,1月9日,“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的当天,就有一批投资机构的代表亲临现场。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正在进行的A轮融资,投资方中不乏一些国家知名的投资机构。公司计划拿出28%的股权进行融资。一旦融资成功,就意味着该公司将按照混合所有制运行。这也更加有利于吸纳社会力量,共同促成上述项目的发展。而他们的目标,是再创造一个历史,成为全国首个火箭上市公司。(支点杂志2017年10月刊)

  《支点》记者 肖丽琼 实习生 王占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