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的财富应该被鼓励,而不是仇视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财富,鼓励,仇视
  • 发布时间:2010-12-20 08:39
  上一期的《投资者报》对创业板解禁股套现的情况作了一次统计,11月1日创业板限售股开始解禁后的第一个月,共有14家创业板公司的40名高管,抛售了市值达5.6亿元的股票。当创业板解禁期达到40天的时候,这个数字被更新为6亿元。

  被套现的上市公司,有华谊兄弟这样人人皆知的明星企业,也有大禹节水、吉峰农机等一度被二级市场狂热追捧的概念股。这次短暂的套现潮,就创造了2名亿万富翁,9名千万富翁——他们的钱来得真容易!不少看到创业板公司高管套现金额的人都会这么想。

  高管们的钱来得真的容易吗?创业板公司高管在解禁期后,短短数天就集中套现成千上亿的资本,的确给人一夜暴富的感觉,但比起他们数年来的艰苦创业、绞尽脑汁的不断创新,以及经营过程中承担的种种艰难和风险,这种财富不过是长期积累的集中体现而已。

  通过上市可以让未来的财富提前兑现和使用,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到一家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当中,分享公司未来的红利,不正是资本市场的价值吗?公司上市融资和个人去银行借房贷一样,都是把未来的赚钱能力兑现成一次性的资本,是市场经济和金融手段的进步。

  我们不认为“高管套现”需要被道德审判,但我们鼓励人们对高管大量套现的公司进行“价值审判”。高管减持,预示着最了解公司的人不看好公司的未来,或者说,他们认为公司当前的股票价格,远远超出了公司的实际价值,抛售只是他们的理性选择。

  如果人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看待高管抛售,也就更懂得如何投资了——那些不被内部人看好的公司,应该用脚投票,至少不要去继续追涨公司股价。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往往一面痛骂那些套现的高管,一面还对股价上涨抱以热切的期望。而假如期望落空,“高管套现”又成为更大的罪恶。

  “暴富”这个词的确充满贬义,创业板中所谓的一夜暴富,使套现高管们成为“仇富”的焦点。这也容易理解,首先,他们是最确切、最公开的富人,当人们找不到贫富差距中富裕一方的具体目标时,他们出现了;其次,他们大多数的财富,受益于股票估值的泡沫,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泡沫,也是投资者们自己制造的——你自己制造了一个泡沫,同时又批评别人在泡沫中获益,这是什么逻辑呢?

  对某些创业板高管不当获利的质疑,倒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创业板中存在这样一些公司,通过欺诈手段拼凑资产、包装利润和概念,甚至与地方政府和权力部门互相配合,以政府补贴作利润、将公共资源当私产,短时间便轻而易举地成为市值巨大的上市公司。这种不承担经营风险、不用竞争就赚钱的公司,才是创业板财富故事中的阴暗面。

  在本报上期社论中讨论过一个问题,当前社会的仇富,仇的是“富人”还是“富官”?没人心甘情愿当穷人,富人受人羡慕,何仇之有?“富官”则不同,因“当官”而富者,甚至身家数亿的暴富者,大多是借助了手中公权力的便利,将公共财富变成私人财富。而那些靠“傍官员”发家致富的上市公司高管,其实也是“富官”的一分子,难免引来仇视的目光。

  我们提倡“钱是好东西,赚钱是好事”,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让老百姓富裕的角度,所有以合法和正当手段获取的财富,都是应该被鼓励的。只要有“合法”的前提,创业板公司高管们通过套现股票获取个人财富,有它的积极意义。

  人们都应该去追求财富,事实上人们也都在追求财富,创业板高管们的财富故事(如果建立在合法基础上的话),恰恰具备一种财富的正向吸引力,它让人们看到通过创新和担当风险而获得的财富,是如此有吸引力,它会激励更多的人在创业道路上继续前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活力。

  但是,如果财富总要和权力捆绑在一起,事情就会变得很糟糕。当“赚钱”离不开“关系”,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认识某位官员”并将财富的梦想寄托于此,当靠欺骗和侵占起家还能堂而皇之地成为受人追捧的上市公司,那么,“富裕”将永远是围绕权力阶层的专利。

  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居民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居民收入增长设定了明确指标,“缩小贫富差距”成为政府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在我们看来,缩短贫富差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实现“赚钱面前人人平等”,尽量减少“权力”对财富的影响,鼓励创新的价值。

  我们希望执政者可以理解这种财富的道理,并建立有利于大多数人富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则。如果对创业板的监管也能这样,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遭人质疑的暴富高管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