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是清末民初一名普通的农民,他没有进过私塾念书,却靠着自己的善行与品德,活出了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有人说王凤仪是“民国奇人”,有人说他是“民间教育家”,知名中医学者梁冬说他是“儒家的慧能”。
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王凤仪出生于热河省(今辽宁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的一个蒙古族家庭,祖上几代务农为生。因家贫王凤仪不曾读书,自幼便给人家放牛,稍长就为人家扛活做工。
十四岁时,王凤仪给族人王树德放牛,即显露出淳厚善良的天性。他放牛三年未曾损伤一牛。冬天生牛犊时,怕牛犊冻死,晚上把它抱到伙房炕上。
1898年,王凤仪三十五岁,此前他身上长了疮痨,十多年未愈,疼痛难忍,一度有性命之危。正月时,他碰巧去听杨柏宣讲善书,当听到三娘教子的故事时,王凤仪恍然大悟:“贤人争过,愚人争理。”他觉得心里亮堂了,怪不得自己是愚人,愚人才争理呀!
三年后,王凤仪的父亲去世。为了实行守孝三年的古礼,王凤仪搭草棚于墓侧,饭时必祭、祭而后食。在守孝期间,王凤仪总结说:“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他的治疗办法就是跟人讲病,有的人觉得他的说法有道理,按照他的方法去饮食,还真把疑难杂症给治好了。守孝期满的1904年,有心人约集一起,请王凤仪出山,到当地的宣讲堂去劝世化人。
通过实践与观察,王凤仪认为,欲社会好,必须有好的国民;欲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全部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母亲。良母的形成,必须从姑娘时期做起。王凤仪说:“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1905年,王凤仪听说义县有女学,就劝妻子白守坤去念书,妻子不乐意,哭了一路:“谁老了还念书?”王凤仪说,“你老了念书就能返老还童。你记住,你上学以后,我身上的衣服,不用你洗、做,你一心念书就行。古人说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你现在去求学,离开家庭之苦,正是人离难,将来把书念好了,能教书,就是难离身,你把脾气禀性化了,就是一切灾殃化为尘了。”
第二年,王凤仪开办学校,由妻子白守坤教女学,儿子王国华教男学。白守坤教学相长,进步极快。因教书认真,人们多送以好衣物,王凤仪说:“我叫你们转移风俗,谁知道你们被内俗所转了,走吧!到别处去吧!”王凤仪投身教育几十年,他创办女学、幼儿园、敬老院,仅是女学,就办了七百多所。
作为农民在当地办了多所学校,谣言四起,说他有邪术,知府为此召他去,让他看告状的传单。为了平息知府的怒气,他慢慢地看着传单,他不认字,只是装着来回看,待知府平静下来了,他才说:“我本是一个农民,我就知道叫女子念点书,可以出苦。我连着办了几处女义学,旁人疑我是农人,怎会有这样的力量呢?所以他们那样说。”如此,才争取到了知府的理解。
1909年,变法呼声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朝阳知府王乃斌与时俱进,召集全县士绅民众讲解时政,王凤仪也去参加。晚上知府请王凤仪到家里去,他对王凤仪说,“你也应该做两件衣服,有事时我也好抬举你。”王凤仪说:“我去的地方,多数是些穷苦人家,我若穿几件好衣服,自己发拘,人家招待也作难。因此,我才穿这样的衣履。”王知府称赞,“你真是个善人啊!”
1937年11月25日,王凤仪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八岁。辞世前,有人问他:“您归道还回来不回来呢?”王凤仪说:“大同世界还没实现,怎能不回来呢?像我这样的人,世界各国全有,天时一到自然全都显露出来,大同就开幕啦!孔子不是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吗?”
余世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