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鲁、粤的“海洋竞争”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海洋,竞争,经济,转型
  • 发布时间:2011-01-04 09:15
  广东的陆地经济发达;山东欲以海洋经济独立于环渤海体系之外;而浙江,则希望通过海洋经济,完成产业转型。

  海水深蓝,引人神往。

  自1500年以来,全球各国逐步将国家战略中心转移到广袤的海洋。目前,海洋经济和涉海经济已经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80%左右。而迪拜、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以弹丸之地,通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堪为典范。正如《海权论》所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赢得了未来。在商业时代,亦是如此,谁利用好了海洋资源,谁就占据了未来时代的战略高地。

  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

  在已经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发展海洋经济”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国内,也掀起了海洋经济的热潮。

  4月中旬,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和广东国家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东部沿海地区将形成完整的沿海经济发展带,被称为中国的“蓝宝石”项链。

  2009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跃升为31964亿元,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53%。2001年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海洋经济区实现的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GDP的88%,其中,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占全国比重近48%。

  而在三地之间,未来必然就海洋经济领域,发生重大竞争。三船出海,谁能扬帆更远?

  三雄并立

  目前,三省的海洋经济战略,各有其目标,山东宣称要以海洋经济为契机,打造“海陆兼顾时代”,浙江则宣称要发展“东海门户经济”,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广东则称要在 “十二五”期间使全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0%,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虽然表述各异,不过,三省对于海洋经济的未来,均雄心勃勃。

  就总量而言,广东目前是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2009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6800亿,而其全省总产值为39081.59亿元,海洋经济占其生产总值的17.4%,仅从总值而言,广东连续15年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3.5:45.8:50.7。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珠三角、粤东、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

  在主要优势方面,广东主要集中在集装箱领域,2009年广东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9亿吨,集装箱3277万标准箱,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4位。

  此外,广东与北部湾区域开展了合作,构建粤桂琼、粤闽台、粤港澳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广东未来目标是,到2012年即完成海洋经济占比达到20%以上,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山东省是海洋经济第二大省,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结合部,西联黄河中下游内陆腹地。山东上世纪90年代即提出了“海上山东”的开年,2009年海洋GDP实现6040亿,占全省比重17.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云集山东,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科技进步对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

  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3%左右,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发展模式。

  山东将重点打造四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密集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宜居区。

  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不过,其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近6700公里,居全国之首,海岛占全国的4成。2009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是3002亿元,约站GDP的比重为13%,2009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7:40.2:51.1。

  在主要优势方面,宁波港口现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装箱吞吐量接近1300万标准箱,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石化产业、船舶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四、第三。

  战略布局比较

  虽然三省海洋经济强弱有秩序,但是,就未来战略布局而言,其重要性恰恰与目前的既有产业地位相反。

  在广东,有21个地级市,而本次培养为海洋经济重头市的,仅有广州、深圳、惠州、湛江和汕头5个,不足全省地市的四分之一,而在珠三角的传统的9市中,仅有广州、深圳和惠州三市,约为珠三角城市群总数的三分之一。

  广东虽然是目前的中国第一海洋经济大省,但是,总体而言,广东“陆地经济”的发达,制造业领先全国的地位,使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并不显著,海洋经济在广东,亦并非主体,在未来,亦不可能成为重要的战略产业。这从其布局中可见一端。

  在非珠三角的城市湛江和汕头,正是广东东西两翼的中心城市,广东如此布局,某种意义上,将海洋经济作为东西两翼破局的突破口,而非作为全省产业转型的重点。湛江和汕头,在广东经济中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并非固有经济重镇。

  山东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包含了七个城市,分别是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基本等于是山东半岛,以及黄河入海口,这个区域,与归属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山东部分地域,基本等同。山东众多入选全国百强县区的地方,即诞生于此半岛领域。

  目前山东临海经济带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带动的梯次发展格局,即一个中心城市(青岛)、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三条产业聚集带;形成了以石油、重化、轻纺、电子、海盐和盐化、滨海农业、海洋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临海产业体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在某种上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寄托着山东的未来。

  相对而言,最为看重海洋经济的,反是目前实力尚处于三省相对较弱地位的浙江。

  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规划包括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7个市47个县(市、区),而在这7个城市中,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5个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圈成员,其余的温州、台州则为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基本属于同一类型,为中国最典型的内生性经济重镇。2009年,这7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3以上。

  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浙江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再造“海上浙江”。在浙江的预想中,发展海洋经济,是完成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浙江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而周边的安徽、福建等省,都已经有独立的国家战略区域。浙江唯一可能成为国家战略的,即是综合改革试验区,而在这个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到了发展海洋经济。

  几乎将除湖州以外的长三角成员城市,以及南部最发达的温州、台州,都纳入到海洋经济区,足见浙江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视。

  在空间布局上,浙江海洋经济形成了“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十岛、多点”的布局。一核,即为宁波-舟山港海域及其依托腹地为核心,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两翼”,即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以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带海域为南翼。“三圈”,即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

  产业布局比较

  在三地的海洋产业布局中,不乏同质化的因素,但是,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广东以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等五大海洋产业首当为重,打造全国先进的石化、造船、钢铁和能源四大临海工业基地。

  不过,就当下而言,广东海洋经济,其真实的布局,在于东西两翼,尤其是湛江发展最快,2009年,湛江吸引的央企投资中,宝钢达700亿,中石科超过1000亿,钢铁和石油产业投资超过2000亿,而湛江去年GDP也不过1000余亿,等于再造两个湛江。

  传统海洋产业,仍然是广东海洋经济的主体。而海洋医药、海洋电力、海水利用、海洋工程、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尚需时日。

  对于浙江来说,发展海洋经济意义重大,亦形势严峻。

  虽然同是民营经济的重地,广东还是存在一些大产业的,如韶关等地,保持了传统的重工业,经济结构相对多元,抗风险能力亦更大,而浙江几乎清一色的制造业,而且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以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众多浙江企业遭遇了巨大冲击。浙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已至极限,需要寻找新的突围途径。

  所以,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存在双重意义,既是未来对于新兴产业的拓展,亦是对于转变浙江目前经济结构的挑战。以位置类似的广东与浙江两地城市比较,浙江西南沿海的台州,2009年的生产总值是2000亿,而海洋产业大约为1000亿,相对而言,广东西南的湛江却是相反,生产总值只有1000多亿的湛江,临海工业即达2000亿。

  仅此而言,通过海洋经济再造“海上浙江”,隐含着另外一个命题,就是再造一个重工业化、大工业化的浙江,以此中和浙江重化工业和大型企业缺失的局限。

  由此,虽然浙江目前在港航服务、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方面领先全国,但是,这些产业目前尚且处于边缘化,形势不明朗,而在传统海洋经济方面,浙江落后于广东和山东。

  浙江的未来重点,是发展重型海洋产业,在石化、钢铁、港口、造船、海洋新能源等领域,进行突破,先追求海洋经济的总量,才有资格谈优化结构。

  在浙江的东翼,已将舟山-宁波港建成集散并重的国际枢纽港,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以核电、风电等为主在沿海建设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同时,闻名全国的“服装之城”宁波,亦开始发展石化产业。在世界船舶工业从韩国转移到中国之后,未来宁波的造船业,亦应列为重要工业,与湛江和青岛竞争。

  西线的温台沿海,不似宁波接近上海,有些产业受到限制,可以放开手脚,特别是在石化、钢铁、能源工业领域,目前,台州已经吸引中石油投资1000亿的项目,在钢铁和造船行业方面,台州亦有新的计划。三门核电一期、玉环华能电厂、台电五期等重大电源项目,台州可建,靠近上海的宁波却不一定可以,靠近北京的山东亦有顾虑,这些都是浙江西线的优势。

  在未来,浙江的部分海洋经济重地,如台州,完全可以实现再造。海洋经济的产值,几年后超过已有经济的产值,实现局部突破。

  山东虽是沿海省份,但是其产业结构,却更似内陆。目前,山东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大省,但重化工业相对偏重,能源消耗较高,山钢,以及未被合并前的日钢,都是全国钢铁行业中举足轻重。鲁能则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企业。

  由于山东本身的重型化,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不再适宜突出临海工业,而宜以新型产业为主体,山东东营本身即有油田,不需要去刻意引进太多项目。作为与日韩最近的经济区,以及北方港口最多的省份,山东可优先发展港口服务业。海洋医药、能源等新兴产业,区别于京津唐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亦是未来山东脱离环渤海经济区,成为中国独立的一级经济区的重要条件。目前,山东的青岛、烟台等城市,均已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其未来可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