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打车,后来者能否有“赢面”?

  近日,在被相关部门约谈之后,美团决定不再对其打车业务作高额补贴。根据市场反馈我们得知,在高额补贴行为停止之后美团打车的接单量相较此前已经大幅下滑。作为网约车领域的后来者,不知美团是否还存在“赢面”呢?

  补贴其实只是开场的助威锣鼓

  在很多业界人士看来,美团打车似乎已经输定了。尤其是从4月下旬开始,美团打车旗下的司机们发现补贴变少了。此外,最近有媒体亦爆出部分司机接单量下降5成后,这种论调更是甚嚣尘上。此时,距离美团打车高调登陆上海,且让美团CEO王兴兴奋地喊出“首日突破15万单,次天25万单,第三天突破30万”和“迅速地拿到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等豪言壮语,不过仅仅过去一个月而已。

  其实,同样的一幕也在“滴滴外卖”身上上演了。互攻核心业务的双方似乎都形成了一种默契,即用补贴来打头阵,但都未能坚持太久。无他,如果靠补贴开路的话,双方都将进入以本伤人的血拼状态,实则毫无意义。

  至于开场的时候,大家唱个对台戏,那本也是江湖规矩,意思意思,刷一下存在感即可。过江龙需要有个开场的助威锣鼓、地头蛇也要来一个针锋相对的下马威,如此而已。

  美团打车需要切中先行者的软肋

  对于美团打车,大多数负面的评价集中在“抄袭”二字。其垫付功能被指抄袭滴滴出行在2016年12月推出的相关功能。而还需要司机手动催款的美团打车,也被指比滴滴出行早在2016年就推出的自动帮司机催款的技术落后了太多。于美团打车其他的许多功能以及界面有“高仿”滴滴出行的嫌疑,则往往成为类似评论的补刀重点。但对于美团而言这一切的负面评价或许并不重要—既然有前辈趟出了一条路,何必另辟蹊径?

  关键在于,虽然美团作为网约车领域的后来者,尽管往往在市场份额上有太多难以追赶先行者的困扰,但却有一点明显优势:对于前辈因为积重难返、不易改进的软肋,可以饱以老拳。这本身就是颠覆式创新的套路活。不过,目前美团并没有真正找到这样的市场缝隙和软肋。但这不妨碍其在船小好调头的情况下,先封堵一些网约车存在的漏洞。

  尤其是在“5·6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发生后,网约车领域暴露出来的巨大软肋,美团打车便立刻显示出了自己过江龙的本色:美团打车整治“套牌车”专项“飓风行动”不断升级,上海地区所有新注册车辆和驾驶员,均需前往线下验车点进行核验;自5月30日起上线人脸识别比对系统,确保驾驶员和注册人一致。此外,美团打车还在6月推出了“线下验车、人脸识别和临时抽检”三大审核机制,对在网运营的车辆随机进行审核。

  但这一系列的动作,毕竟还只是停留在网约车固有模式的漏洞封堵之上,美团想要真正在网约车市场中找到新的出路,仅仅靠运营模式上的“查漏补缺”,还远远不够。

  打车业务不一定赚钱,但美团却必须要做如今,美团打车面临着的艰难处境,“滴滴外卖”同样也无法避免。因为两个企业的跨界打法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开发出新的业态来?可是,美团的思路其实并不朝着创新去的—打车不是用来赚钱的,而是用来“带路的”。换言之,就是让客户进入到美团业务的生态闭环中,打车去酒店、饭店、景点以及更多的场景,让单一的场景变成一个连锁的生态圈,也让流量在美团的业务内循环中获得最大的转换效率,从而更好的达到变现目的。

  在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庞大规模下,美团并不愁没有顾客,也不发愁自己已经辐射到O2O各种商业形态下的消费变现能否完成。它只需要考虑如何衔接从一个场景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之间,缺失的一部分—即各场景下的用户转换效率的无缝对接。

  相对而言,只是单独进击一个外卖领域的滴滴出行,在这种衔接中就显得单薄了许多。此外网约车送外卖这档子事,在成本和供应链上都还显得太过脑洞大开。

  只是,美团把过去旅游景点的“一票畅玩”模式引入到自身商业链条上的方式,依然问题重重:美团自身的O2O业务场景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打通“一票制”,仅仅是靠打车业务送美团其他业务的优惠劵,而这近似在街头派传单的方式本身又缺乏精准性;而往返于各消费场景下的专车接送模式,对于本身走价廉物美而非VIP尊享模式的美团来说,似乎也有点背道而驰,何况现在加入美团打车的网约车车型,也还没达到那种奢华的档次……

  整个业务链条的不畅通,也让美团的这种引流思维在完美的构想下多少显得流于形式,打车业务只是成为了抢点布局的一颗战略“闲棋”。可以预见,高调出场后,美团打车的命运或许会是不温不火,甚至是悄悄收场,静待死亡。

  文/张书乐 图/Sxxzz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