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危机的“滴滴”,大厦将倾?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来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在出现一系列安全事件之后,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这个曾经改变过我们出行方式的行业巨头,唱衰滴滴的声音也逐渐甚嚣尘上……

  “居安不思危”的滴滴

  互联网出行行业在经历了百家争鸣、巨头割据、价格大战与合纵连横,再到滴滴收购Uber之后,逐渐形成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这家仅历时5年就迅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公司,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可以摆脱疯狂竞争的格局,在出行市场混得顺风顺水起来。随后,涨价、盈利、扩张,以及发展周边产业,一切似乎都变得水到渠成起来。

  身居高位,滴滴的眼光也越发长远,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出行市场,在其他产业的布局也是近年来滴滴的发展重点。可是,在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滴滴仿佛有些偏离了最初的发展轨道,先是“滴滴打人”事件—4月29日凌晨,疯蜜创始人、滴滴投资人张桓曝料称,在使用滴滴的APP打车的时候遭到滴滴司机暴打。再是“空姐深夜打车被杀”事件—5月6日凌晨,21岁空姐搭乘网约车赶往郑州,随后失联并遇害。

  滴滴的安全问题再一次被推到了明面上之后,让许多人更为愤恨的是除了凶手之外,还有滴滴处理问题的态度。对此,笔者十分赞同《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6月上期杂志刊登的《事故频发,聊聊滴滴出行那些事》一文中的观点—“滴滴在滴滴司机和消费者之间,扮演的不是一个调停者的角色,而是‘我不能解决问题,我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角色。一旦遇到纠纷,客服的选择往往是拖延时间,并争取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建议消费者去报警。而在此过程中,客服既不会提供滴滴司机联系方式,也很少会封掉滴滴司机的运营资格—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在绝大多数纠纷中,都处于一个相对弱势地位。”

  而对于滴滴来说,安逸的生活过得太久了,“居安不思危”的滴滴将遭遇越来越多的危机。而在这个节骨眼上,滴滴甚至可能还没有意识自己的错误,不但在公关处理上一笔带过,更是大张旗鼓地发展起了自己的“副业”—外卖业务。

  进军外卖行业,滴滴的一招“臭棋”

  滴滴进军外卖行业,外界的解读是为了反击美团,毕竟美团开始做打车业务,依靠自己的用户量和场景深化,让稳坐出行行业头把交椅的滴滴感到非常不自在。那么为什么说滴滴进军外卖行业是一招“臭棋”呢?我们逐步往下分析。

  在试运营阶段,滴滴外卖的试水城市选在了无锡,在这个二线城市里,外卖市场基本已经被美团和饿了么占领,滴滴想要在其中抢夺一部分市场,首先要做的就是拿出自己的优势。而对于商家和骑手们来说,首先看重的就是滴滴的补贴能力,说白了就是“烧钱”能力。在这一方面,滴滴也不含糊,据数据显示,滴滴外卖在无锡每天的订单量在5万单左右,每单亏损将近2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滴滴每天会亏损100万元人民币左右。

  除了上述这些,为了吸引更多骑手加入,滴滴给了不低的保底收入。诚然,这点钱对于滴滴来说并不算多,但是,滴滴除了“烧钱”之外,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将自己在打车业务上的优势扩展到外卖领域中去,换句话说,滴滴在打车业务上的用户、数据与产业链等优势基本不能帮助到其外卖业务的发展,这使得滴滴打车和滴滴外卖无法劲儿往一处使。

  在进军外卖业务之前,滴滴曾用“打车送外卖”这个点作为吸引投资人和宣传渠道的亮点,但实践起来后,滴滴才发现其中的困难之处。打车和外卖,从根本上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打车业务主要服务于两个目标:司机和用户,而外卖业务则需要在三个目标里做到平衡:商家、骑手与用户。不同于美团—从更复杂的目标客户群切换到相对简单的目标客户群,滴滴则是从较为清晰的两端关系,进军较为复杂的三端关系,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此外,外卖业务在形成了美团与饿了么两强争霸的格局之后,还没有大规模的盈利消息出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行业一直是处在“烧钱”状态下。滴滴就算能做大外卖业务,也要做好常年亏损的准备,况且在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外卖巨头虎视眈眈之下,再加上在打车业务上遭遇的危机,让滴滴进军外卖业务的决策更加不被外界所看好。

  危机之下,滴滴大厦将倾?

  每每谈到一个互联网巨头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时的选择问题,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词—危机感。不过从滴滴对各种负面事件的公开表态里,笔者尚未察觉到这家公司有了危机意识。说这是滴滴大厦将倾的前兆,或许有些言重了,但对于滴滴来说,命运的十字路口就在眼前,接下来的抉择可能将会影响滴滴的未来。

  那么,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的滴滴改如何反省呢?孔子有言:“吾日三省吾身”。那么对于滴滴,笔者认为其必须思考三个问题。

  其一,滴滴在一家独大之后,为何长时间无法建立核心竞争优势?我们都知道,在美团进军打车业务之后,滴滴的反击手段除了企图去分食美团的外卖蛋糕之外,还在打车业务上和美团展开竞争,但手段确是几年前就用烂了的“补贴”。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滴滴在最近几年里,并没有建立自己在打车业务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其二,在外卖行业发展坚定程度上,滴滴能坚持多久?入局外卖行业,滴滴可能是想吸引美团的注意力,让美团顾此失彼。不过,对于滴滴自己而言,这何尝不会让自己顾此失彼?并且,在没有丝毫准备得情况下,进入这个竞争壁垒高,敌众我寡,且自己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领域,是不明智的。

  从现在滴滴对外卖业务的态度来看,只是用补贴来砸市场,短时间便迅速公布了市场份额,并没有深耕服务撬动品牌商户,因此滴滴做外卖的决心能够持续多久?笔者对此有很大疑问。

  其三,在各种安全问题出现之后,滴滴明知道用户体验才是关键,为何在回应里屡次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手段,让用户感到寒心?在2017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程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7年(滴滴)主要聚焦修炼内功,提升效率和服务,而不是盯紧竞争对手。”不过转眼春节期间,滴滴的表现就不尽人意,甚至引起了一波集中的舆论质疑。实际的用户体验已经充分说明,滴滴在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里,虽然一家独大,但在发展中确是没有了动力与朝气,而程维口中要专注于“修炼内功”的企业也变成了一个如今不在意用户体验的“独裁者”。

  此外,除了要认真思考上述的几个问题之外,在相关安全事件发生之后,滴滴在社交层面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滴滴出行》这款APP的社交属性其实存在很大的弊端—在一个封闭空间传播社交信息,无疑会让那些有不正之心的人能比较轻松地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尽管《滴滴出行》推出了司机实名制和虚拟号码等措施,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而滴滴在一家独大之后,对安全问题的忽视更是让安全事件的爆发更加集中和猛烈。

  目前的滴滴无疑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而笔者得到的消息是,这家出行行业的“垄断者”还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上市。而在去年年末的规划书上,滴滴还希望自己能向着800亿美元的估值前进,不过目前看来,滴滴怕是要将这个梦想先搁一搁了,处理好当下的用户信任问题才是重点。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必须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滴滴作为目前出行市场说一不二的老大,更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等“羊亡了”才想起要来“补牢”。

  文/希明 图/网络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