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取暖会成主流吗?
- 来源:计算机应用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共享经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31 10:49
河马充电、泡泡充电、悟空单车和3Vbike等众多共享企业黯然退场,Hi电、酷玩单车和熊猫单车等剩下的玩家却没有时间幸灾乐祸。如何才能在倒闭潮中继续生存下去?这是所有幸存者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
抱团取暖成为惯例
抱团取暖,这或许是许多仍在共享经济领域挣扎的企业都曾想过的办法。毕竟,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在资本寒冬中选择抱团取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已经成为业界惯例。
“从相杀到相爱转变只需一个长假。”这是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美团CEO王兴在内部邮件中所说的话。如他所言,这些公司在合并之前无一不是打得头破血流的竞争对手,最终却在极短的时间里“牵手成功”。虽然这些合并案的细枝末节存在差异,但合并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老掉牙的套路:企业的扩张之路遇到极大的阻碍,投资者开始失去耐心,于是极力推动竞争双方的合并,以此扩大用户数量,并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和抗风险能力。
从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行业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竞争多么激烈,走到某个阶段总会出现并购,出现寡头才能形成稳定的一极。在这一系列的合并答案当中,投资人的主动推动其实都是最主要的动因之一。
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时,美团所发声明便提到“交易得到阿里巴巴、腾讯和红杉等双方股东的大力支持。”而在“滴滴”和“快的”合并案中,双方投资人,尤其是早期投资人倾向于乐享其成,极力促成双方合并。
正因为如此,“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消息最早曝出时,业界才会认为双方合并是被资本所逼迫的。
“烧钱”,已是中国互联网“战场”内的一种常规战术。然而,互联网同行竞争“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这种“烧钱”战法并不被投资方认可。补贴只是企业间的肉搏战,是竞争和市场推广的一种阶段性的优惠,从长远来说,没有补贴才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压力一直都是巨大的。在扩张遇阻,以及资本推动的背景下,抱团取暖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而回归到今天我们聊的共享经济,有关“抱团”大家聊得最多的,自然是摩拜和ofo。
摩拜终将牵手ofo?
虽然有“优酷土豆”“滴滴快的”“美团点评”和“58赶集”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前面,但共享企业们是否一定会选择抱团取暖这条路?在众多共享企业中,摩拜和ofo是毫无疑问的明星企业,两者合并的传闻总是不绝于耳,但事实真相一直扑朔迷离,甚至双方投资人的口风也是一变再变。
今年9月,ofo的投资方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在“第三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谈到了共享单车的格局,当时他认为“目前共享单车整个行业的格局已定,摩拜和ofo两家公司占据了整个市场95%的份额,但每个月仍然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运营。唯有两家合并才有可能盈利。”至于谁合并谁,朱啸虎称“这对于资本来说并不重要”。谁曾想此后不久,朱啸虎转变了口风,在接受某财经媒体采访时又表示,关于摩拜和ofo是否会合并,需过6~12个月再看。到了10月初,有消息称摩拜和ofo的投资人正在洽谈合并,而朱啸虎此时却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段视频,并配文称“投资人都在休假,享受生活,哪有那么多谣言。”这句话似乎是对合并传闻的回应。
我们在梳理两家共享单车企业背后的投资者之后发现,ofo背后站着的是滴滴出行、金沙江、经纬中国和王刚等机构和投资者,阿里系的蚂蚁金服也在ofo的D+轮融资中参与了进来,意犹未尽的阿里巴巴更领投了ofo的E轮融资。而摩拜单车背后站着的则是腾讯,还有淡马锡、红杉与高瓴等机构。从金额上来看,摩拜单车和ofo最新一轮融资额分别达到了6亿美元和7亿美元,几轮融资下来,二者均获得了逾十亿美元的投资。
在众多投资者中,最有话语权的当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这对老冤家。阿里巴巴和腾讯的竞争从未停止,曾经的“滴滴快的”背后就是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出行布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市场竞争。谁最先夺得新的市场领域,谁就有更大的机会把对手绊倒,所以“滴滴”与“快的”的合并其实并非两家的最初意愿。据王兴转述,马云认为“滴滴”与“快的”的合并对阿里巴巴而言是个非常失败的案例,他“不会让这种错误再次发生”。相信腾讯方面的想法也大同小异,合并则代表市场共用,之前的竞争化为乌有,“滴滴快的”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样说来,大金主似乎并无让摩拜和ofo联姻之意。
然而,无论愿不愿意合并,阿里巴巴和腾讯最终也得视市场情况而定。目前,监管部门出台了愈发严苛的政策,ofo与摩拜的增长率也一路下滑。据艾瑞数据的监测,截至2017年8月,ofo的环比增幅为3.6%,而摩拜为1.4%,较之前均有下降。虽然这两家公司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但依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运营,想要盈利的话,唯有合并才有可能。
不过,摩拜与ofo分别属于运营型公司和产品型公司,即使合并了也不能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无论双方合并与否,均有好处和弊端,这种矛盾正是双方骑虎难下的原因所在。
其他共享经济项目会合并吗?
由于共享单车行业并未达到高度的同质化竞争阶段,同领域也没有其他竞争对手步步紧逼,ofo和摩拜及其背后的投资者恐怕还会继续纠结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在共享经济的其他细分行业,情况似乎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共享经济行业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已经渗透到了很多细分市场。以消费交易对象为分类标准,共享经济行业可分为五个主要类型,涉及旅行住宿共享、物流共享、交通共享、服务共享与闲置用品共享。目前,交通共享行业已经初见规模,先有滴滴出行杀出重围,后有摩拜和ofo的明争暗斗。不过,即便是规模较大的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市场,最终也只能容下两到三家企业,其他细分行业的情况只会更糟,无法令多家共享企业共存。
业界之所以揣测摩拜和ofo会走向合并,主要是因为出行领域原本就是阿里巴巴和腾讯虎视眈眈的对象,并与两大巨头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息息相关。阿里巴巴与腾讯可以在胜负难分的情况下推动“滴滴”和“快的”合并,自然也可以促成摩拜单车与ofo的联姻。可是在共享经济其他细分行业,由于创业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往往只是单纯的投资,与共享经济行业的关联并不大,所以也就没有促成创业公司合并的强烈意愿。
另一方面,与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与共享床位等细分项目的门槛相对较低。若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想要介入,可以轻而易举地自立门户,收购已有创业公司的意义并不大。如此来看,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健身仓等五花八门的共享项目上演合并戏码的机会并不多。他们的当务之急,还是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