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高周转之殇

  行业老大,饱受争议。

  “做行业老大不容易。”8月3日,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全国媒体见面会上如是说。

  2017年,碧桂园以5508亿元销售额登顶地产业,享受26年来的至高荣誉,未曾想,危机不期而至。两个月以来,工人伤亡、工地坍塌、项目起火、楼盘员工“喝鸡血”等一系列事件,将其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特别是7月26日,安徽六安碧桂园项目活动板房坍塌,造成6人抢救无效身亡、16人送医,莫斌及碧桂园副总裁陈斌媒体会现场鞠躬,并向公众致歉。

  “出现几单安全事故之后,杨(国强)主席很痛心,在不同场合对我和团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莫斌表示,碧桂园已严肃处理事故发生区域管理团队,之后会追加对高层及他本人的处理。

  频现安全事故背后,矛头指向了碧桂园的高周转模式。

  根据公布的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截至2018年6月末,碧桂园上半年已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4124.9亿元,同比增长约42.7%;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43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约36%。

  年初,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明确表示,2018年不再制定销售目标,不过,延续上年站上5000亿元的势头,碧桂园“根本停不下来”。在碧桂园内部,素来有一套“456”原则,即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为正、6个月回笼资金。快速增长的法宝,似乎满足不了新形势了。

  2018年4月,一周之内,碧桂园连发三份由莫斌签署的内部文件《关于提高周转速度、加快有质量供货的紧急通知》《关于提高集团各单位工作效率、促进项目高周转的通知》以及《关于项目报建高周转的通知》,对三四五线城市项目的周转速度、报建速度、供货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随后,各地项目传出高周转“升级版”,如摘牌即开工、三个月开盘等,甚至被曝出要求“35天交楼”。

  “35天工期,是指项目开盘前,一层售楼示范区、局部园林绿化及样板房这类展示区,最快35天具备开放条件。”陈斌回应,35天并非强制执行的标准,会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周边环境、天气等因素增加工期。

  “我觉得,效率是各行各业都追求的。”碧桂园CFO伍碧君称,碧桂园追求的是资金高周转,上半年公司纳税超过300亿元,“如果没有努力地追求高周转,不会有这么大的税收贡献”。至于事故频发,她归结于管理层执行不到位,或能力不足所致。

  这样的答案似乎并不令人满意。

  碧桂园正尝试“补救”。莫斌表示,接下来集团会加强内控管理,并延伸至施工企业和所有合作伙伴;安全、质量会与团队的激励机制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一票否决是什么?公司有双享机制,前面开盘后可以算出拿多少,最终可以拿多少,要全部交楼才知道,一旦过程中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没有拿到的肯定没有,以前拿到的,要退回来,这就是一票否决。”莫斌说。

  杨国强称,碧桂园将质量和安全摆在首位,出事后,他对尽快推进新工艺SSGF提出了要求,也希望机器人团队对德国进口的设备进行研究,组建更好的施工方法。

  饱受争议的碧桂园,当面对现场“是否要继续当老大”的提问,杨国强回应:“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坐在媒体面前,这位63岁的老人略显“委屈”。

  本刊记者 罗丽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