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的AI未来
-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I,教育,好未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8-21 10:43
教育巨头好未来,正大举投资人工智能,以期构建行业护城河。
好未来正用“AI+教育”定义自己的未来。
7月,好未来举办人工智能大会(TAL AI SUMMIT),创始人兼CEO张邦鑫现身,“重构”与“融合”成为其发言的关键词。升级核心AI产品“魔镜”、发布新品“WISROOM”、推出业内首个脑科学研究项目,各项AI成果接连发布。
2017年开始,好未来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脑科学实验室,探索AI在场景的应用。在张邦鑫看来,AI对教育的改变超乎想象,不止拍照搜题、手写识别和语音识别等,更可一定程度实现直接的知识传授,而好未来的目标是“研究学习的科学,让学生科学地学习”。
过去两年,“AI+”的大风吹向教育行业,一众教育机构中,巨头好未来的入局引人瞩目:高成本投入研发,高频度推出产品,是搭建“护城河”的规划使然,还是一次追风行动?
内外并举
2016年1月,张邦鑫首次公布好未来的十年规划,宣布将“从一个运营型公司成长为一个数据驱动的科技公司”,科技成为其未来十年的重要方向。
当年6月,旗下以录播课为主的“学而思网校”宣布转型,定位直播,以解决外教和一对一家教两大重点需求,但是,张邦鑫发现,直播超越不了线下,即便后者的价格是线上的3-4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说到底是直播体验不够好,一定要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
当时,不少学者认为,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对科技和变化有天然的抵抗力,而好未来的决策层敏锐意识到,正到以技术改变教育形态、提升教育生产力的最佳契机。
据好未来CTO黄琰介绍,自创立之初,好未来即非常重视科技,在内容研发系统、教育信息化、教育直播三个方面大举投入,开辟了一系列产品,例如ITS智能教学管理系统,并致力于留心前沿技术,深入研究学习的科学。因此,当AI开始由学术进入到产业领域,迅速引起了张邦鑫的注意。
2017年,好未来相继投资了AI科技公司“FaceThink”、国内自适应教育平台“乂学教育”、国外自适应学习平台“Knewton”、专注智能题库产品的“作业盒子”等,它们都贴有“人工智能”的标签,无一例外。更大的动作发生在好未来内部。
2017年7月,学而思网校升级,推出个性化学习任务系统(IMS),首次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引入在线课堂,在线学习有了更多可被量化的数据、可追踪的学习轨迹,甚至动手实践的机会。随后,针对学而思IPS智能练习系统,好未来将该平台积累的35亿条学习数据与AI技术结合,加强学习的个性化、定制化功能,并更名为“学而思云学习”。
一个月后,好未来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任命FaceThink创始人杨松帆为负责人,负责AI Lab各业务的管理工作,推动AI产品研发。AI Lab隶属于集团总部工程研发中心,同时承接各事业部的AI相关需求及技术咨询,探索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前沿技术在教育的应用创新。
“魔镜”练兵
杨松帆曾在四川大学任教,那时他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个“黑盒子”,“教学过程没有被量化,教学水平得不到准确的评估,更谈不上改善和优化,当教学结束,这个盒子就关上了。”
开启“黑盒子”的钥匙在哪儿?
2013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所做的教学效果评估(measures of effective teaching)项目,给了杨松帆灵感。这一项目历时两年,覆盖全美3000名K12教师,其调研方法是,在教室里安装摄像机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同时向学生发放有针对性的问卷。最终,项目证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可以被衡量的。
由此,杨松帆和同事进一步产生了好奇:是否可通过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自动化分析,给出有效反馈,提升课堂效果?
这样的想法最终落地“魔镜”系统,成为AILab研发的第一款商用化产品。杨松帆介绍,“魔镜”是一套智能评测分析系统,其原理是利用图像、语音等AI技术将教学过程数据化,这样,教室课堂“活”了起来,有了自己的眼睛(摄像头)、耳朵(麦克风)、大脑(云)及其他器官(答题器)。
通过“魔镜”,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能看到呈现多维度分析指数的评测报告,系统也能推荐优秀教师的授课片段,以帮助其他人提高水平。
做完“魔镜”系统,AI Lab团队有了信心,教育天然适合AI技术落地:通常,教育的应用场景是封闭的室内环境,光照、硬件都能得到很好控制,适合AI技术的发挥。另外,相比自动驾驶等强调安全性的领域,教育领域的容错率和可控性更高。
“优秀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放大优质资源的影响力。”
杨松帆说。
双引擎驱动
2018年,好未来的AI步伐明显加快。
1月,好未来脑科学实验室成立,脑科学专家杨滢博士成为负责人,其学术主攻方向是脑机接口。而好未来进军脑科学的逻辑正在于,大脑是学习的器官,教育的本质是对大脑的培育。好未来希望,利用脑功能的客观监测,加强课堂诊断、观察,追踪人脑学习历程,研究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学习能力评价系统,激发大脑的最好学习状态。
“孩子对空间的感觉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拥有很强的领地概念,怎样把学习环境营造出能够更加适应和激活大脑的氛围?又比如,怎样能让孩子更加流畅地说英语,怎样把社会化的语言融入英语课堂?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方向。”杨滢介绍道。
“如果能将学习过程和内容全面数据化,将来再匹配上脑科学知识,那么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张邦鑫说。由此,AI与脑科学成为双引擎,推动教育技术不断向底层深入,好未来也从“互联网+教育”全面过渡到“AI+教育”。
首先,AI产品的研发与落地加速,旗下事业部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爱智康、考满分等均已展开AI落地应用。其中,学而思网校将直播技术和AI结合,创造了“三师”模式,即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和AI助教;同时,升级“魔镜”系统,基于“人工智能+脑科学”打造智慧课堂解决方案“WISROOM”。
“WISROOM”的名字由wisdom和classroom结合而成,预计今年9月实现规模化使用。好未来雄心勃勃,希望打造“专属于每个班的好老师”以及“专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互动”,以此“重新定义40分钟的课堂”。在“WISROOM”课堂上,教师通过其自带的教学辅助系统,可跟踪学生的绝大部分课堂行为,快速判断“一道题有多少学生举手抢答”“哪些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能得到系统的实时建议。
教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关注与互动,是优秀课堂的一项重要条件。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能关注7名学生,沉默的学生往往少有关注。有AI技术加持的“WISROOM”,有助于角落中的内向学生获得教师及时有效的一对一关注。为每位学生提供专属的个性化辅导,让教师更懂学生,是“WISROOM”的根本理念。
据杨松帆透露,“WISROOM”系统的反馈时间可控制在0.3秒以内,能显著提升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度,以及学生的做题正确率和课堂专注度。这一课堂背后,是数据管理和标注、可视化模型创建和训练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支撑。
学而思培优总校校长杨付光告诉《21CBR》记者,由于AI技术可更多地捕捉学生行为、情绪、专注程度等过程数据,也更能反映学生的“多元能力图谱”,给予他们更多元化的评估,改变简单以分数为主的评估模式。据他透露,好未来正推进“WISROOM”的普及,计划2018年完成规模化落地。
脑科学实验室也在快马加鞭。今年7月,其新媒体平台也将推出“60秒脑科学”“脑力探险”和直播等栏目,帮助学生发挥认知潜力、促进全面发展。
据杨滢介绍,脑科学课程体系涉及五个大脑学习系统的训练、七种成功品格的培养和驾驭思维的思辨体系。围绕脑科学,好未来将构建一整套培训体系,涉及教学设计、学生专注力等内容。
以AI技术打造未来的智慧课堂,以脑科学研究成果构建教研的理论体系,好未来“双引擎”驱动的创新正渐入佳境。
昂贵的护城河
技术上的频繁动作背后,是高昂的资金投入,其中,人力成本尤其巨大。
目前,好未来研发团队已达4000人,三年内将过万,以AILab为例,建立时仅13人,2018年4月时为120人,年底预计将翻番至240人,明年达500人。据公开资料披露,好未来的年研发投入已到10亿-12亿元人民币,且研发支出与营收规模等比例增长,同时,致力于在全球寻求顶尖AI人才,海外研发中心已在计划中。
据统计,全球约有190多万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的专业人才,其中85万在美国,中国只有5万人左右。在国内,AI领域的专业人才供求失衡严重,供求比例接近1比10,深度了解教育行业的“AI+教育”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好未来揽才的一个选择是与学界深度合作。至今,好未来已与四所海内外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包括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四川大学,并同步开展自有的AI人才培养计划。
2018年初,好未来推出名为TAIL CAMP的AI训练营,面向全球大三以上、有编程基础的大学生开放申请。首期训练营共计1700多名学生报名,最终150名申请人成功入选训练营,录取率为8.5%。近期,更名为FUTURE CAMP的第二期训练营即将开营,好未来希望这次能选拔200名优秀技术人才。
如此大规模投入,好未来总裁白云峰向《21CBR》记者解释说:“教育行业尚处于碎片化阶段,关键是研发壁垒不高。好未来的规模已到百亿量级,特别希望向更优秀的企业学习,将来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有关教育的重大专利,以研发构筑行业护城河。”
张邦鑫曾表示,好未来一直坚持“大后台、小前台”的策略,格外重视后台研发,传统教育行业需要高密度的人才、智力投入,好未来希望以科技投入取得模式的突破。
2018年是AI教育大年。除好未来外,新东方、VIPKID、猿辅导等教育机构,都在探索以AI赋能更多的教育场景,投资机构也争相入局,目前,已经出现自适应学习、语音识别测评、拍照搜题和在线答疑、智能阅卷和批改作业等“AI+教育”应用场景,整体处于初级阶段,行业标准尚未建立。
业内公认,真正的“AI+教育”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研和高质量的数据,否则AI产品只是流于表面,因为没有数据的教学很难有针对性。近年来,好未来已通过ITS、云学习、“魔镜”系统等积累了大量学习数据,并且推动AI大规模应用,用于改造“双师课堂”(线上主讲+线下助教)等成熟产品,显然绝不是玩花架子。
张邦鑫已公开表示,好未来希望结合AI技术,在四个方向上有所突破:用科技提供更优质的教学内容、提供更有效的教学体验、创造更加科学的评测体系以及提供更公平的教育资源。
“科技跃迁是不连续的,每3-5年会有新技术出来,每一项新技术与当前的教育产品结合,都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当认知科学和AI结合,必将让我们产生对未来教育新形态的期盼。”黄琰说。
在黄琰看来,教育的技术越往底层走,越能支持教育的本质和共性。全球教育科技已到了“无AI不教育”的阶段,相当比例的教学工作会转化成脑培育和脑测量,变革才刚刚开始。
撰文/何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