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运用数字智能技术的利器寻求突破,市场机会涌现。
21CBR=2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
2008年,IBM率先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随后将旗下的智慧城市计划逐步扩大成一个专门的部门,历经十年的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走进了一个新阶段。
考察了全球5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进展之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分析了全球智慧城市采用的近60项应用,研究表明,这些技术应用可将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标提高10-30%,同时,智慧城市正在开辟巨大的市场机会。
就智慧城市的进展和产业机会,《21CBR》记者专访了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华强森先生,以及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吕文博女士。
21:“智慧城市”的研究已有多年,以数字化提高城市运营效率,取得进展最大是哪些方面?
MGI:技术水平已不再是一种制约。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物联网、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快速发展,正帮助城市实现复杂运营,为各种新生应用提供创新的土壤。任何一项智慧城市应用必然或多或少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或引发一定程度的组织变革,居民对新技术新应用的接纳度尤为重要。
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十年的尝试和探索之后,城市管理者们逐步意识到,即制定智慧城市战略的出发点在于人,而非科技。“智慧”的核心内涵并不是在传统基础设施内安装数字界面或者精简城市运营,而是有意识地利用科技和数据优化决策,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以人为本”。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已走到蜕变的临界点。
21:一座出色的“智慧城市”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MGI:我们以三个层面分析一个城市的“智慧”程度——技术基础、智能应用部署、居民的接纳及采用程度。
首先,“联网”是“智慧”的前提,智慧城市必须首先搭建一套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用于收集数据的传感器网和设备网、覆盖整座城市的宽带和无线网络,以及各种存储和分享数据的开放式平台。
其次,要做好智能应用的部署工作。以技术基础设施采集的原始数据,须经处理才能转为有意义的示警、行动和洞见。“智慧城市”要不断推出触及城市各方面的智能应用。
再次,居民愿意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使用技术及智能应用,这最为关键。应用只有在广泛普及并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时,才算取得了成功,要注重智能应用的用户体验。更进一步看,下一发展阶段中,居民将不再被动地接受服务,而是主动参与到智慧城市运营和资源配置的决策过程中。城市应当向居民提供更多实时、透明的信息,赋予其主动决策的权力,更直接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发展中。
21:城市的智慧程度是否与经济水平有必然的因果关联?
MGI:我们选取了全球50个样本城市进行对标分析,以上述三大标准对其智慧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估。
我们发现,总体而言,高收入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历程中走得更远。不过,北京、上海、深圳、首尔四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不算最高,其智慧程度均已处在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全球目前最领先的智慧城市,其距离最理想水平仍有一段距离。全球智慧城市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1:中国各大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总体上有哪些差异性?
MGI:我们涉及的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银川和香港。相比其他国家城市,中国城市的特点体现为:
第一,欧洲和部分其他高收入城市的居民,在智能应用接纳度往往反响平平,中国城市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非常高的接纳及使用程度;
第二,中国城市的技术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高,体现为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智能电表推广情况良好以及智能监测覆盖率高;
第三,智能应用的大范围试点和推广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亮点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出行应用在中国的普及情况,包括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公交实时信息查询在内的应用正被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接受;
不过,中国居民对智能应用的接纳程度较高,却对智能应用的满意度反馈一般,如何继续“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智能应用的用户体验,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潜在空间。此外,中国城市智慧化需要依托技术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例如,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场所Wi-Fi覆盖率、加速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建设等。
21:所有智慧城市应用的初始投资当中,企业与私营机构的贡献率约为60%,哪几类商业领域存在更多机会?
MGI:智慧城市会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带来全新商机——不仅仅局限于科技行业,就像一幅等待涂写的空白画布,期待各方参与者积极创新和引入新的商业模式。
譬如,电信运营商可以发展5G和LPWAN网络,为居民提供智能家居硬件以及嵌入智能技术路由器等;汽车厂商可根据新型出行模式优化产品组合、调整内饰等,开始提供共享出行的服务;连锁药店正在纷纷转型成为远程医疗提供商;社交媒体网络已经成为灾后沟通与协调的重要平台。
零售和物流企业也会被新的运输模式、交通政策和技术创新所影响:例如智能包裹自提柜和城市货物集散中心。甚至于,各行业的企业均可考虑将微交通作为员工福利,或者不妨根据拥堵费的征收时段来调整员工的上班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