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答切入短视频领域 《谁说》能玩转吗?

  最近,有一款名为《谁说》的APP悄悄流行了起来。粗一看,它似乎是《抖音短视频》的模仿者,但仔细研究后,却发现它又有那么一点“知乎”的味道。继续探究,笔者发现,《谁说》背后似乎还站着《陌陌》的BOSS。那么这个玩法新颖的《谁说》能成功吗?

  说它是短视频版《知乎》,也不尽然

  《谁说》是什么?只要体验过五分钟,很多人就能给你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它是一个短视频平台,但相对于《抖音短视频》,它却加入了一些问答系统。用户可以在其中创建问题,或者参与录制与回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说《知乎》是一个用文字和图片来作为主要载体的问答平台,那么《谁说》的载体就是短视频。因为短视频的时间有限,而且面向人群也和《知乎》这类专业问答平台所面向的人群有所不同,所以《谁说》不可能像《知乎》那样,搞一些太深入太专业向的问题。在其中,用户自己创建的问题往往是属于那种主观大众向问题,即“谁都能来插一嘴,并用三言两语说完”的类型。比如说“对本届世界杯法国队有什么看法”和“新上映的电影哪一部更值得推荐”等。从这一点来看,欠缺深度既是《谁说》的软肋,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又是它的优势。

  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在寻求什么?

  对于很多不玩《抖音》的人来说,可能他们很难理解,像《抖音》这样的平台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其实无论用户的品味是偏向于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他们更喜欢的是《微博》《微信》《快手》还是《抖音》,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所追求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关注度和可玩性。考虑到不同平台的不同调性,以及平台方为了迎合用户群,采用的不同“操作方式”,每个用户在网络上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既可以在《微博》上做愤青公知,也可以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岁月静好,或者跑去《知乎》露一手,满怀着成就感打出“谢邀”两字。同样的人,会因为平台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样子。所以,也许并不是用户真的觉得这些平台有多好玩,才让他们去玩什么“321,爱就像蓝天白云……”

  《谁说》所营造的氛围,不是像《知乎》那样,标榜自己是社会精英的聚集地,而更像是一个家长里短的闲话群。对于一个刚刚开始起步,需要大量用户来生产内容的短视频平台来说,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定位。因为这能让《谁说》的门槛更低,从而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用户。而如何留下这些用户,甚至是这些用户中有多少能成长为“头部用户”,就要凭本事、看操作了。

  于是,虽然在《谁说》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特别有营养的内容,但却能很轻松的找到一些有趣的“抖机灵”。观众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获得了哈哈一笑,内容生产者得到了自己要的关注,平台方获得了流量,三方面都因此而得到了满足。从这一点来看,《谁说》不愧是由在社交领域中突围而出,经验丰富的《陌陌》一手打造的平台。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虽然《谁说》的模式新颖,但短视频市场现在已经趋于饱和。而且《谁说》的模式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所以想要加入市场很轻松,但要获得大量且稳定的用户却很难。而且,就算是《谁说》真的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也有可能会被其他大平台给“摘了果子”。

  成败无所谓,关键是占位

  《谁说》能不能成功?这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如换一个方向,去问《陌陌》在不在乎《谁说》成功?

  《陌陌》创始人兼CEO唐岩曾经说过,《陌陌》的侧重点已经从点对点的异性社交,转变到了社区氛围这一块,在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泛社交产品提供给他们的用户。很明显,《谁说》或许正是唐岩认为的“更多泛社交产品”之一。泛社交产品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在推出前,谁都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正好拍中用户的兴奋点,从而获得成功”。同样是短视频,《微视》出现得够早了吧?可是当时用户还在猛刷微博和“朋友圈”,并没有对《微视》投以太多的关注度,甚至在短视频时代到来后,《微视》还是没有真正进入核心市场竞争圈。有这样的前车之鉴,《陌陌》恐怕不会对《谁说》抱有太高的期待—成功可以,不成功也无所谓,也许才是他们对于这款产品的定位。而这也是很多互联网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定位:做了总比不做好,哪怕做了亏本,也比不思进取好。风口总在不停地变化,等到风口起来了再去做,就已经来不及了,总要先把位置给占好,才能在风口起来时分到一杯羹。虽然《谁说》在短视频领域是后来者,种种新颖的玩法,却让它依旧有一争之力。

  我们虽然难以断言《谁说》能不能获得成功,但从目前它的市场评价来看,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一批忠实用户。接下来,就看运营团队愿不愿意多花点资源去做市场营销,把《谁说》推到更多人面前了。对于绝大多数的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谁说》的到来,其实更像是要给他们一个示范—抄袭《抖音短视频》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但若是将新的玩法引入短视频市场,那还是很有戏的。

  文/王蔚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