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度化” 不想走情怀路线的千千音乐

  看到千千音乐,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千千静听,这个经典的音乐平台在2013年被百度收购并更名为百度音乐后,已经成为了许多乐迷埋藏在心中的情怀产品。近日,逐步淡出在线音乐主流市场视野的百度音乐更名为千千音乐。那么,此次更名,到底能起到何种效果呢?

  如今,百度音乐又改名为千千音乐,仅仅是想用情怀来笼络流失的用户吗?在腾讯音乐依靠版权覆盖率一家独大,阿里音乐以及网易云音乐紧随其后的前提下,千千音乐这样一个缺少版权、空有情怀的音乐平台又能挽留住多少用户呢?结果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事实上,卖情怀只是其次,去“百度化”则是这次更名的关键。不再叫百度音乐,真正切割的是当年百度带来的号称三分之一流量的“百度MP3”搜索。

  在移动端各类专属垂直型APP割据的背景下,百度的音乐版权储备不够,很多歌曲并不能搜索到,或者说并不能在《百度音乐》上收听,只能去拥有相关版权的APP里收听。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很多人都习惯了在手机上播放音乐—既然能够在拥有更多版权的APP里听到自己想要的音乐,用户又何必用百度搜索来绕个弯子呢?

  结果,如今百度不再是音乐搜索的流量入口。因此,千千音乐必须和百度做一个切割,有情怀感的“千千”二字就成了一个好选择。但千千音乐要依靠音乐版权来突破迷局,则发力稍晚,必须释放另外的“大招”,不能再去想着“买买买”。

  千千音乐的“大招”是推崇原创。6月底,一则《上海音乐学院欲把学院派音乐打造成“网红款”》的新闻,如同一个小石子投入到在线音乐的大世界里,波澜不惊。然而上海音乐学院的合作方,正是当时还没有更名的百度音乐。双方合作的模式也很简单。千千音乐开设“上音SHCM”专区,首期作品将推出创作、表演和讲座三个板块,以公益形式免费传播。说白了,就是千千音乐除了获得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们的原创歌曲外,还把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等更多学院派的东西,变成了“公开课”,让有情怀的乐迷们,能够看到“一个音乐的诞生”全过程。

  小众化、精英化、原创化和课程化,或许将成为千千音乐用来牵手更多专业音乐人和音乐院校的套路。不过,音乐平台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音乐版权之争。虽然网易云音乐就围绕音乐的做了很多泛音乐的玩法—如“音乐+评论”和“音乐+社交”等,但用户体验的核心还是音乐作品本身,如果没有这个内容,做再多的延伸和周边内容也意义不大。此外,推崇原创化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缓解版权困境,但是原创音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创作培养出来的,这需要时间的沉淀,而用户会不会为你花费的时间买单,还是未知数。所以,未来千千音乐的前景还不容乐观。

  文/张书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