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楼塌了 我们离得够远吗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7-06 09:53
  投资者报(记者)此一时、彼一时,北京CBD核心区附近的广渠路15号地,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去年1月公开招标流拍,今年6月30日却以40.6亿元高价拍出,成为北京新地王。万科、保利、SOHO中国等知名房企,均在激烈争夺中败给中化旗下的方兴地产公司。

  这是近期房地产市场疯狂的缩影之一,房价上涨再一次刺激开发商的投资冲动,其隐含的逻辑是,购房者和房地产企业的通胀预期都在上升,宁愿拿钱换资产。数据也表明,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地段房价已超过2007年最高水平,“北京将进入3万元房价时代”的预测更是火上浇油。但官方统计却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5月房价同比仍然下降0.6%,只有新建住房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了0.6%,并不怎么疯狂,真不知该听谁的。

  有人欢喜有人愁,在房地产市场新的热闹中,上海一座13层在建住宅楼6月27日却轰然倒塌,仿佛当头棒喝,敲打着所有疯狂的利益相关者。当地政府和企业欲盖弥彰,并不让人意外;购房者和公众群情激愤,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其中的丰富信息,值得深思。

  房地产商近期圈地不惜代价,因为可供“招拍挂”的优质土地不多,而缺地企业比比皆是。更何况过去一年多楼市调整,率先变现的企业手握上百亿重金,万一今年底或明年通胀变成现实,没有足够土地储备的房地产企业,不仅会踏空,且要承受现金购买力下降的风险。

  如果这一切基于相对正常的供求关系,我们无须担忧,反而应予以支持。但问题是,土地供求关系一直被利益相关者严重扭曲,要么私相授受,地价过低,要么相互拉抬,泡沫丛生。当前地价重陷疯狂,虽有货币宽松作为基础,但更重要的还是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银行不谋而合,它们主导并制造新一轮地产泡沫,也纵容更多投机炒作者重新入场。

  地方政府托底楼市、进而抬高地价的动机很明确,因为出让土地是其最重要收入来源,在许多大中城市,卖地收入通常占政府收入一半以上。一旦楼市低迷、土地流拍,最难过的其实是地方政府。至于像深圳那样因房价疯涨引发民怨沸腾,虽然会逼得政府出面表态,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但这种公共责任与其利益所得明显冲突,很容易让政策变成走过场。

  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中央一再要求地方政府稳定楼市,多搞配套的限价房、保障房、廉租房,但变相的以权谋私,从来没有减少,甚至愈演愈烈。类似武汉近期的经适房摇出六连号的怪事,也可以说见怪不怪,除非地方政府分离双重身份,不再既调控楼市又受益地价。

  地产企业按理说最没动力抬高地价,因为加大成本,不利于利益最大化。但只要公众买房的刚性需求和投机炒作仍然旺盛,只要能把土地成本转嫁给买房者,房地产企业就不会做赔本买卖。事实上,如果不是公开“招拍挂”,公众也许永远搞不清地价与房价的关系,但越是透明化的地价,也越容易成为房价高企的诱因,房地产商牟取暴利因此日益公开化。

  至于想方设法偷工减料,或改变规划搞违章违法建筑,对房地产商也不过多花点钱的事。要不是上海塌楼事件暴露超低地价、豆腐渣工程以及每平方米逾万元暴利,我们可能真的会相信有关部门对地价与房价关系的昧良心辩解,放任无良企业与权势者合谋掠夺公众财富。

  令人齿寒的,还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狂热。它们慷慨提供弹药,在房地产价格疯狂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想想过去10年,同一块土地多次抵押以取得开发贷款,购房零首付,以及没有任何限制的二套房、多套房贷款,都是金融机构为做大房贷业务而放的水。

  如今房价刚恢复上涨,各家银行纷纷追着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有关部委放宽房地产开发自有资金限制,更为银行放贷大开方便之门。虽然中国还没有次贷危机那样放大金融杠杆的危险,但在货币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过多过快增加房贷,风险仍然偏高。

  其实,从2008年开始的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整,已逼迫许多中小房企清盘出局,它们吃紧的资金链、缺乏创新与质量保证的楼盘,越来越不为市场所容。即使一些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也不得不收缩战线,优化产品,在特色与优势等方面做更多文章,这本来是件好事,虽然会让房地产业阵痛不已,但此时多些短痛,总好过未来积重难返的长痛。

  令人担忧的是,最近房地产市场“小阳春”式回暖,很快就被地方政府、房地产企业和商业银行所利用,迅速演变为新一轮楼价、地价疯狂。这些价格泡沫,最终会由谁来买单?我们颇感担忧,公众财富或消失其中,银行资产或坏账丛生,房价地价或最后疯狂。

  那么,有没有办法制止这些恶果出现?有!只要地方政府、开发商和银行三位一体的利益链被打破,或多数购房者和房地产企业理性预期未来通胀,消除购买力会大幅缩水的担忧。当然,要做到这两点的任何一点,都非易事,所以我们对房地产业的前景有些担忧。

  因此我们提醒,除了自住非买不可的房子,考虑到通胀因素,可以适当投资房地产,但大可不必像地主们那样疯狂追涨。真喜欢一家房地产商的房子,可以买它的股票以获取更大投资收益,否则还是不要拿血汗钱乱凑热闹。

  1699年,孔尚任曾感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310年之后,面对楼价、地价疯狂,我们的围观距离是否够远,会不会被砸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