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摆脱贫困》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应用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理论,思考,哲学
  • 发布时间:2019-12-28 20:09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关于扶贫问题在会议发表的讲话稿和报纸刊发的理论性文章汇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扶贫问题的思考,具有特别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摆脱贫困》一书,然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进行了简单概述,最后深入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的实事求是、普遍联系、矛盾特殊性、内外因结合、群众观点、从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在《摆脱贫困》一书的应用。

  1 《摆脱贫困》图书简介

  《摆脱贫困》由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于一九九二年,有二十九篇文章组成,全书共计十二万一千字。在图书构成方面,《摆脱贫困》一书中收集收录了从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零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一职时,有关扶贫问题在会议发表的讲话稿和报纸刊发的理论性文章,共计二十九篇;此外,书中还有十张照片,其中六张为习近平的工作照片。在图书内容方面,本书主要以闽东地区的脱贫为主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平实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战略思想,通过极具逻辑性的行文脉络积极提出了许多具体而又可操作性极强的扶贫制度设计方案和扶贫实践经验推广方案,不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扶贫问题所焕发的巨大活力,更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方面思考的深度与广度,进而表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家国的宏大志向和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总的来看,《摆脱贫困》一书对脱贫工作深入浅出的阐述,不但具有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还具有“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现实实践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概述

  简单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最主要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深入的来看,该体系中包含实事求是、普遍联系、矛盾特殊性、内外因结合、群众观点、量变到质变等诸多观点和原理。

  3 《摆脱贫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应用

  通过认真阅读《摆脱贫困》一书,我们不但深深的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更能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深入思考。本书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应用了实事求是、普遍联系、矛盾特殊性、内外因结合、群众观点、量变到质变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扶贫问题的进行思考和阐述,具体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3.1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摆脱贫困》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提出了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该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摆脱贫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时,关于扶贫问题在会议发表的讲话稿和报纸刊发的理论性文章汇总,很好的应用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极大的进步,人民群众的脱贫成绩全世界有目共睹:全国贫困人口数目的数量级由亿级降低为千万级别,全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状态由普遍极端贫苦变成相对贫困,全国贫苦带的分布由片状转变为线状直至点状,这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但是,我们仍要看到我国的贫困问题仍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贫困人口数目仍旧十分巨大,低水平的脱贫和反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还日益突出,扶贫问题持续成为困扰我国的一个社会性难题。针对扶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应用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待扶贫工作。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贫困地区由于有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面的因素影响,没有捷径可走,其脱贫只能是渐进的,我们作为共产党员要立足实际,不能提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

  3.2 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摆脱贫困》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一部分,同时普遍联系的观点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由此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摆脱贫困》一书很好的应用了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指出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需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全面了解和看待大家在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将普遍联系的观点积极运用于实际扶贫工作之中。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了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的联系,在《摆脱贫困》书中《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提到,精神贫困和物质贫困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脱贫工作中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在宁德地区的扶贫工作中更要两手抓,物质要脱贫,精神也要脱贫。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全国和部分地区的联系,在《摆脱贫困》书中提出只有贫苦地区和革命老区实现了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第三,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和关注扶贫工作和环保工作之间的联系,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同样重要,不能以牺牲环境为手段盲目的脱贫。

  3.3 矛盾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摆脱贫困》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我们要在具体事件中具体分析其特殊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应用了矛盾特殊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首先,书中提到,脱贫工作切忌不可盲目的搞“一刀切”,领导干部要结合当地实际,因户制宜的搞扶贫工作,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积极思考,大胆假设,深入分析了闽东地区的扶贫工作的特殊性。他认为闽东地区在扶贫工作中的特殊性在于虽然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较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是由于闽东地区处于沿海地区,如果能根据这一特点,大胆引进外资,敢于闯,闽东地区的脱贫必将指日可待。

  3.4 内外因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摆脱贫困》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内因和外因是相互结合作用于事物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采用了内外因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应用于扶贫工作。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脱贫的必要前提步骤是对头脑的脱贫,头脑脱贫是内在动力,头脑脱贫了才等敢于闯、敢于做;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教育工作,教育工作是脱贫工作的前提之一。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在闽东地区脱贫工作中既要发挥本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的主管能动性,也积极争取国家的扶贫支持。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要主意内外结合,引进外来资金后,也要注重群众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起到更好扶贫作用。

  3.5 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摆脱贫困》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作者。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应用了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挂念群众的冷暖。《摆脱贫困》书中写到,作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不但要有足够的韧劲去努力消除贫困,更要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的疾苦,永远保持著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6 从量变到质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在《摆脱贫困》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应用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摆脱贫困》写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扶贫事业的成功需要领导干部有滴水穿石的工作韧劲,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

  4 结论

  《摆脱贫困》一书中收集收录了,从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零年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时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一职时,有关扶贫问题在会议发表的讲话稿和报纸刊发的理论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的实事求是、普遍联系、矛盾特殊性、内外因结合、群众观点、从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对扶贫工作进行了理论论述和制度论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怀。《摆脱贫困》不但在当时闽东地区的脱贫工作中起到了统领性作用,书中的指导思想和制度设计对今天脱贫工作也有导向性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

  王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