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育本真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哲学,权利,行动
  • 发布时间:2019-12-28 20:30

  自由类属于政治哲学概念的范畴,虽然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也有不同见解。自由最基本的含义是不受限制与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可以表达为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含义是“由于自己”,就是不受制于外力,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学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指个体能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作主。

  教育活动总是指向人类发展的一种活动,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人类又是自由的个体。一切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存在者, 教育价值合理性的依据应当指向人的解放与自由。善的教育必须致力于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

  1 教育自由与人的自由

  自由,作为人们能够享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是人类所不懈追求永恒的话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 在各种名词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自由” 一词了。从“人本自由”命题的提出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并经由反思而意识到,自由与人格之间存在的关系了。自由的可贵性在于“放弃了自己的自由, 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把自由与理性作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行动。一个自由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拥有了完整灵魂的人。

  然而所谓的“自由”,难道就是一种肆无忌惮、放任自流的状态吗?事物总是在一定的规定范围内发挥着自身作用,自由也不例外。超越过“边界”的自由只能被认定是一种无意义的主观任性行为。如何使自由精神与理性意识能更加准确地指导实践,答案就是“教育”。教育活动使人从“无教养状态”的“自然人”回归到更高阶段的“自由人”,通过教育最终以实现人类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共同富足。康德认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因此,无形中教育正悄然成为一座联系着自然人与自由人沟通的桥梁,教育的核心就应当指向自由人的培养与塑造。

  在万物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规律则是人类不断的自由与解放,教育在其功能性与工具性的作用条件下,其最为根本的还是指导性、导向性作用。一切的教育都必须珍视并竭力捍卫个体的自由, 在努力向个体揭示自由真谛的同时, 启发个体把握自身的本质及其自由的规定, 并鼓励其勇敢而富有理性地追求自由。

  2 自由视域下对教育的规定

  想必,一个真正内心自由的人,其精神境界必定也是达到了一定高度的。

  回顾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雅氏极力在寻求真正教育的内涵所在,他对古典的经典名著与哲学心存敬畏之心,对苏格拉底与孔子二人所追求的教育精神无尚崇敬。苏格拉底与孔子在探求如何能让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层面,更为重要的则是让教育发挥其灵魂唤醒功能。只有始终了解到自己的“无知”,才是获得“真知”的途径。两位教育大家则在提出教育方法时,共同提到了利用“对话”之方式,去逐步达到教育的唤醒作用。所谓“对话教学”的基础,就是个体间的独立与自由,平等与和谐。也许针对某一教育观点,双方观点各异,甚至略带“劲敌”之意,但私下里,仍然能够成为一对挚友,因为在观点的争鸣中,很难分辨孰对孰错。更多的则是交流谈论中的各抒己见,思想碰撞而产生对问题新的看法与更深层次的领悟。夏山学校的尼尔校长用自己的治学经历,向世人展现了,那样一座充满着自由气息、在众人眼中并不算是名校之称的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则是成功的。在没有耀眼光环与崇高声望的熏陶下,这些学生日后都成为了全面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自尊、自信、对自身有足够的认识,融入主流社会后的生活依旧令人满意,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承担各自的社会角色,对生活也充满了无限热情。也许正是由于童年悲惨的经历,让尼尔校长对自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他也将“自由”化思想带进了校园,使夏山学校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教育的“自由殿堂”。学校里规章制度的制定、管理建设中无不体现出个体的自由与平等,正因自由平等的个体关系,才造就了一片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提到了,小林校长创办的巴学园,也是一所充满着自由精神的学习乐园。小豆豆是个在一般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这里并非指她调皮捣蛋、破坏纪律,只是在课堂中偶尔会表现的与其他孩子不同。怪异行为、新奇想法,这些种种被认为是“怪异”的行为,在和蔼慈祥的小林校长看来,这正是儿童在表达其“自由”的一种做法。小林校长能够耐心倾听小豆豆近四小时的“演说”而丝毫没表现出厌倦之情,这不仅说明了小林校长作为一名教师,这无疑是合格的,更要强调的是,校长并不以其高贵的身份去压迫对方,双方的对话依旧是基于互相的平等与独立,自由与和谐之中。自由地畅所欲言,在不经意间,就能滋养着教育之花悄然开放。

  自由并非是一种原始的和天然的“观念”,而是要靠知识和意志的训练, 才可以找出和获得的一种能力。然而教育,则是培养人逐渐具有自由意识的一种途径。在学校教育中,看似是对知识不断系统化的传授,让我们习得一技之长用以为将来的职业需要做准备。在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也是理性思维的不断酝酿与发展的过程。自由精神,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让人们逐漸摆脱自然与社会的奴役与束缚,从而获得个体真正的自由。然而,作为一种自由精神来说,它还不能概括“自由”的全部内涵。“自由”也应找寻一种外在的实现途径,即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以外显的行为表现出来,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早已论述了劳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教育活动中也应时刻重视起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对于个体而言,不仅是为谋生而取得报酬,更为关键的一点,它是人们展现自我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说“劳动阻碍了人们通向自由的大道”,它也从来不是自由的羁绊,要通过教育的力量,让人们意识到,劳动恰恰是通向自由的必经之路。人们通过教育,指导着实践活动,并最终以正确的方式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在充分实现人生价值的那一刻,想必人们能体会到源自内心深处自由精神的光芒。

  3 教育自由的价值与现存的弊端

  教育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塑造人,使人们始终能朝着更高更好的目标與方向不断前进着。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只有处于自由状态之下的人,其内心世界与精神才能不断实现飞跃,不断迈向富足。教育与个体应同样享有自由之权利。教育活动需要摆脱强权的干涉与控制,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不臣服于任何外在形式的权威。教育必须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更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 更加宽松的学术氛围, 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机会, 更加丰富多样和更具开放性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唯其如此, 人的自由才会由天赋的权利变为“活生生的自由本身”。教育与自由的结合,并非依靠强制手段,而正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与不懈地追求。一切教育活动都不能以牺牲个体自由精神为由,如果是,那就终将与教育被赋予的真正内涵相背离,得不偿失。

  纵观雅思贝尔斯、尼尔校长与小林校长,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无疑都为我们阐明了自由精神的重要性,教育中的自由。如何实现教育中的自由,也是值得引人深思的一个论题。教育大体由三方面构成,社会与学校、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然而当要讨论到“教育自由”时,所有的因素又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着。学生要实现自由发展,就是最终实现健康快乐、和谐全面的个性化发展。这便基于教师的自由化教学,自由化教学是教师能够实现自由的最基本形式。教师要敢于有所突破,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但凡那些能够对原有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有所突破与创新的教师,最终在教学中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教师“对抗权威”的精神正是自由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若论学校自由,北大校长蔡元培老先生可谓对此做了详尽权威的说明。追求学术自由气氛,允许学者各抒己见,形成一派“教育争鸣”之景。然而如今状况,却在不断“修改”中发生了变化。正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思想意识淡薄,也许他们对自我及自我主体性意识的认识还不够强烈,因而,被教师所利用,教师以师之位,利用外在权威,毫无顾忌地压迫学生。“教育如果缺乏对自由的保障,就会造成对儿童精神的奴役,这主要表现在强制地进行任何形式的灌输,扼杀思想的自由涌现和创造,把心智的活动限制在某一种模式之中。在这种情况,教育限制了儿童的精神发展,不可能培养建立在追求不同的目标和兴趣之上的丰富个性。”因而,在追求教育自由的同时,不仅要让学生摆脱束缚,又要兼顾起教师教学效率二者之间保持平衡。

  而教师教学自由意识的培养也是教师传递自由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学自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免受外部因素强制和内部自我蒙蔽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教授状态或职业权利。”个体始终是向往着自由活动的个体,不论是在行动还是思想上。教师内心自由的状态即达到被承认是独立的个体并拥有独立的思维。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个性化的体现,能愈多愈充分地展现出个体的个性化,个体自由化程度就愈高。然而由于现实中众多的制约因素而导致本该被展现出的自由化被束缚、被压抑住了。在“体制下”的人,也许很难真正地体会到自由所带来的愉悦感,但带着对自由的向往与憧憬,就需要个体大胆地做出改变,让无畏的勇气带领自己冲破束缚,最终抵至自由的云端。学校也应在最大程度上摆脱社会所制定的大框架,在不违背国家宏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下,努力根据校园特色,调整学校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以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理念形成充满着自由气息的校园氛围,使更多的夏山学校变为现实。

  4 结语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于培养人、塑造人。教育活动应充分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其对教育自由的追求。给予个体教育的充分自由,不仅是要实现其和谐全面的个性化发展,更重要的则是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培养其对自身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尼尔校长提出的教育自由中强调了:自由更意味着是一种责任,并且应以尊重他人自由为前提。自由并非完全地放任自流,要让个体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担负起人生的职责与责任。如此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无形中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个体道德的发展。

  自由的状态是令人所为之向往的,追求自由的过程却是艰辛与又漫长的。自由如同教育一样,如影随形,始终伴随在你我身边,探寻教育的脚步不停,追寻自由精神的脚步就会不止。教育最终是把个体培养成“真善美”集于一体的全面的人,而内心中自由精神的富足则更是如虎添翼,最终实现个体的和谐与统一。

  李晓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