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模式,关注,升级
  • 发布时间:2019-12-28 20:26

  智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智能制造关键设备,其专业人才的缺口巨大,从而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九链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出对接工作岗位与技能竞赛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 引言

  工業机器人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直在国家层面备受关注。伴随着工业4.0概念的诞生,国务院于2015年颁发《中国制造2025》,其中要求将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作为十大重点推进领域,为工业机器人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工业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2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规划2016-2020年》等各种政策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2013-2018年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5个升至82个(工业机器人密度:10000名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同时预计到2020年密度会直接飙升至150个,国内已经连续两年成为了工业机器人最大消费市场,而且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晰得知,中国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3 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

  3.1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工业机器人大规模装备,产业需求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储备明显短缺,目前已经成为了制约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一大瓶颈。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企业目前都是电气自动化相关专业人才经过短期培训转岗而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缺的局面,但是由于专业跨度较大,从而导致效果往往不佳。通过调研发现,根据企业在机器人产业链占据的位置不同,其对员工的技能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对技能的需求一般为安装调试维护,集成商对技能则是操作编程、系统集成技术。除了技能,企业人力资源也更加关注员工的基本素质,团队意识、职业态度、责任意识都会成为企业最为看中的素质,其也是支撑员工长远发展的基础。

  3.2 人才培养现状

  自2013年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开设以来,广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截止到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已达到616所,整体上出现规模扩张过快的态势,甚至出现了盲目开设的情况;工业机器人技术开设时间短,很多高校未对当地产业做精准调研,从而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师资队伍缺乏、实训条件差、课程标准与企业实际标准相差甚远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才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不符。

  4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 校企深度融合、九链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把产教融合作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就是要帮助企业解决需求痛点问题,根据企业需求规划专业建设,引导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改革。企业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技术、商业模式、培训队伍、岗位、研发创新、人力资源、国际拓展、质量管控。学校则有对应的资源:专业、课程、实践实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就业、科研、职业培训、国际化、质量保证。通过企业需求与高校资源深度对接,九链对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如图1所示。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邀请当地产业知名专家、企业营销专家、技术总监全程参与,结合双方实际情况制定。在产教深度融合下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能确保所培养的学生为企业所需求;学生通过该人才体系中多层次的学习,学生掌握企业所需技能,完成从学生至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成为企业真正所需。

  4.2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将企业与企业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工业机器人绪论”课程,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企业实地参观工业机器人以及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让学生深刻了解以后职业发展方向,课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智能装备展会,让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确实。在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过程,如:PLC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以及企业技能需求制定教学内容,课程授课在校企共建的实训考核中心完成,学生根据企业真实应用场景以及技能考核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在完成课程考核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大三的时候,安排学生进入工业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定岗实习,学生根据场景真实应用工业机器人,完成职业身份过渡转换。通过认知—实践—实战三层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需求,掌握实战技能,成为企业所需人才。

  4.3 课程体系的确定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位,以职业考核资格与职业技能竞赛为风向标,将工业机器人技能竞赛项目知识点课程化,融入工业机器人专业职业行动力要求,通过与外部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探讨同时赴标杆学校考查教学学习,确定了以电机拖动及伺服控制技术、机械基础、电工电子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确定了以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编程、工业现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PLC应用技术等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了专业的课题标准。

  4.4 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职师资队伍建设,以三一集团为依托,通过集团资源生产开展集团内部培训,完成专业教师技能提升以及知识体系更新;利用寒暑假,选派专业核心骨干教师参加国培或者省培,完成能力提升,最重要的是让专业老师参加行业相关企业或者技能竞赛平台供应商企业提供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技能以及技能竞赛指导水平。同时也积极引进了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相比专职教师,企业工程师直接奋战在现场一线,更加了解工业机器人的具体应用、应用过程中应用难点以及痛处,教学过程中也更为生动,让学生易理解,从而可以弥补专职老师技能水平相对欠缺的短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知识综合、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例如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安排企业工程师在企业项目现场进行授课。

  4.5 教学模式的选择

  工业机器人专业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延展方向,有些知识相对较为抽象,根据高职学生基本素质以及特点,为保障授课质量,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手段。首先在专业教学组织上,采用小班制授课;增加一体化课程教学比重,让学生自己尽量动起来;课程教学使用项目化教学,教学项目与企业实际运用相关;教学方法采用实操加虚拟仿真相结合,先在机房完成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操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以后,再去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实训,实现仿真即实战,实战即仿真,实现仿真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同时开发创客项目课程,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工业机器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专业优秀毕业生,专业学生就业高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智能制造2025重点领域方向,潜力巨大,也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合适的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国家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

  谢楚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