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需要长治久安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食品,安全,长治久安
  • 发布时间:2011-02-17 10:03
  现代人生活中面对的食品如汪洋大海,食品生产销售的上下游环节丝丝相扣,单靠一个或几个监管部门是无能为力的

  年终岁尾,密集曝光的各种“问题食品”进一步加剧了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媒体揭露有公司传授以果冻配方制造假鸡蛋的技术;湖北黄石及湖南岳阳等地出现的“人造假豆腐”;浙江发现 “人造蜂蜜”;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出现用色素、酒精调配的5元假葡萄酒??

  事实上,有害、有毒、不健康的食品,近年来已是屡见不鲜,与我们的生活如影随形。毒豇豆、地沟油、化学火锅、假烟假酒等,几乎弄得人人自危。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推出的《食品安全法》,曾被民众寄予厚望。可惜,这部“为系统有序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的法律,其震慑效果仍然存疑,颁行之后一次次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甚至让人担忧其是否沦为一纸空文。

  中央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下了很大决心。2010年2月9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三位副总理携15位部长共抓食品安全,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国,食品安全牵涉面非常复杂,仅靠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国家层面协调统一的监管,防范不了那些在阴暗角落、以阴暗心理试图发不义之财的不良业者。只有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责任齐抓共管,才能堵塞监管漏洞,不给发昧心财的造假者以可乘之机。

  每次食品安全事件发作,舆论都指向监管之弊,指向监管部门的互踢皮球和推诿塞责,痛斥各种失职渎职。不过,我们宁愿善意地相信监管者也并非不痛恨食品造假、投毒,因为,他们及其家人也是食品的消费者,他们同样关心自己的餐桌是否安全,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长,除非他们是百毒不侵的“生化战士”。

  实际上,虽然有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监管部门比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慢半拍的“马后炮”现象也的确屡见不鲜,从而导致民众对监管的不信任,但是,现代人生活中面对的食品如汪洋大海,食品生产销售的上下游环节丝丝相扣,单靠一个或几个监管部门是无能为力的。

  这并非是为监管部门辩解或开脱,监管当然有必要更硬更有力,对违法犯罪者的处罚有必要罚得其倾家荡产以儆效尤,对“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监管体制也有必要彻底改革,但必须指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系统性诊治。

  这种诊治,当务之急的治标自不可少。但我们更需要从治本上寻找食品长治久安之策。

  治本,首先必须着眼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准。温家宝总理2010年初与网友交流时就指出,企业家的身上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以为诚信和道德是现代社会应该解决的紧迫问题。我们认为,在“道德血液”的传统基因日渐稀薄的当下,不能指望企业家自动注入这样的血液,不能单纯依靠教育,只能从法律上逼迫企业家讲道德,从制度上让消费者公平博弈逼迫企业讲诚信。

  其次,要加大力度反腐败,改变收入分配不公。毋庸讳言,许多问题食品的生产经营者,本身也是小民百姓,其作恶的简单动机就是为了多挣一点钱。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们为了多挣一点钱不惜毒害与他们一样的百姓呢?除了品行问题,也与整个社会过分追逐金钱的氛围有关,与腐败致富、垄断致富的群体扭曲了社会心理有关。这种认识固然应大力批判,并让其为违法支付代价,但糊涂认识存在的土壤却不能无视。因而,强力反腐,让财富都能见光,让收入分配公平起来,才能改变社会心理,铲除不惜手段追逐金钱的土壤。

  再次,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把诚信、道德作为育人的第一要义。近年来爆发的许多食品安全事件,造假技术越来越高,非受过良好教育、具备科技知识的普通民众所能。假豆腐、假鸡蛋、假蜜蜂也好,把三聚氰胺和牛奶掺在一起也罢,这类 “毒食品”被制造出来,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想象力。非乡间小民、贩夫走卒能够策划与完成。教坏他们的,是有知识的“歹人”。这就严肃地提醒我们,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如果被一些坏了良心的“知识人”用歪了,就会变成一股邪恶的力量。知识与创造,必须掌握在有德行的人手中。教育,除了教给人知识,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更应该培养德行,培养对文明底线的遵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