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密捕奇遇

  温世霖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然而历史是别具眼光的大导演,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些身影才真正为它青睐,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明星

  值此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本刊特为读者奉上此栏目,以周记的形式回溯1911年的点滴,希望借助对于史实的“穿越”,拂去尘埃,揭开风云际会背后的种种隐秘细节,打通历史情怀与现实视野。并以真诚的读史向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仁人志士致敬。

  假使这个“春天”再长一些,中国将往何处去?

  立宪,年度锐词,澎湃在一部分有产有识的中国人心中。全国性国会请愿热潮涌动,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波及之广,似是中国宪政史上前所未有的春光乍泄。

  然而立宪派春光不敌严冬,三次请愿运动只勉强获得朝廷承诺:召开国会时间表提前三年,遥远而敷衍。

  新年前的冬天,奉天省城学生游行请愿,随后绅商教育界人士集会,15名立宪请愿代表悲壮赴京,围绕着他们的是断指、割股、血书、痛哭。豪情正在发酵,然而他们并非接下来诡谲故事的主角。

  代表们路经天津,如火苗迅速点燃当地学界。北洋法政、军医、师范、工业四校学生发电全国,相约罢课。1910年12月20日,天津学生游行至督署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陈夔龙请愿。

  前三次,朝廷忍了。这一次,朝廷怒了。

  陈夔龙回忆当时情况时说,“东三省新学家首先入京,乘机煽动,革党一倡百和”,“正相持间,天津无赖某君??乘时崛起,以创办学堂为名,联络当道士绅,居然自名为维新人物”,“嗾使各学堂各派代表,登时聚集千余人,断指喋血”,“并通电各行省各学堂,同时罢课请愿,期宪政即日成立。”

  无赖某君,指的是“全国学生界请愿同志会”会长、天津《醒俗报》总编温世霖。这位40岁的教书匠和媒体人站在请愿队伍的最前面,从容陈词:“誓死请愿,立宪救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长衫、眼镜,略跛足而自有一番清癯风度,是他留给后人的剪影。

  接下来的数个月里,他的奇遇记,对他自己以及同志和敌人,都是始料未及。

  难解读的画面

  新年过后的1月7日,一个静谧之夜,“密”字笼罩下的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中。

  陈夔龙奉密电,责令巡警道,率警察士兵密袭东门内经司胡同温宅,“请温世霖来官府谈话”。正在家养眼疾的温世霖镇静自若,向家人告别后被密押到警务公所。同时,天津各学堂门外都添派了巡警站岗,以备学生闻讯异动。

  回溯到年前的12月20日。面前是督署卫队荷枪实弹把守辕门,如临大敌;背后是学生们席地而坐口号震天。陈夔龙托病不出,派布政使凌彭福出面应付。凌态度恭敬,接受温世霖等请愿要求,保证即日电奏。

  这是不是胜利?来不及评估,学生的胜利呼喊已经响彻云霄。

  上面这个画面在当时很难解读。

  《上海时报》鄙视陈夔龙,骂他思想庸俗,居然把开国会比喻成请客吃饭,要等杯盘酒食备齐,否则客人来了主人无法招待,报道中称他躲在幕后,因为面对请愿队伍“毫无主张”。

  对同一场面,陈夔龙自己的旁白则是“余不动声色??”。

  事后证明,陈夔龙的淡定绝非假装,一手接下请愿书,一手布置抓捕请愿代表。这是官方对立宪派第四次请愿给出的盖棺定性。

  8日晚8时,天津士绅齐聚天津县议事会,公推张伯苓为临时会长,商议营救温世霖。先是温世霖弟弟温励报告当时温世霖被捕具体情形。张瑞庭认为此事大概因为罢课而引起,请在场各位详细研究后以个人名义找督宪责问理由。会议完成上访材料拟定,共26人签名。9日早上10时,众人共赴督署,禀明要见督宪,最终只有张伯苓一人得到接见。

  陈夔龙说温世霖出身低贱,却如此胆大妄为,“此次执法是为民除害,迟早都会是这样的结果”。明确告知上访人员,温世霖将发配新疆充军,“请各位无须再过问”。

  张伯苓等本计划晚上再与众人齐聚南开中学商议。不料当日午后,巡警北署区长徐昌友带领15名差遣队员又一次“不动声色”地将温世霖押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送别者寥寥。

  众人得知消息时,火车已驶离天津。

  欢送发配

  在天津老龙头车站,解差仍对温世霖说是“请去北京谈话”。车至丰台站,上来众多官兵,宣布温世霖为要犯,“发配新疆伊犁充军”,立即执行。

  立宪之春已逝,温世霖在凄风苦雨中作别天津。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出乎陈夔龙意料,正是他“不动声色”地成功抓捕发配,不但促成一部奇书,更为孙中山“公派”过去一个新疆支部领导人。

  全国各大报刊纷纷跟进,温世霖事迹进一步为公众知晓。《民立报》1月15日发表《欢送温世霖》,以反讽笔调写道:“乐莫乐兮新相知,陈夔龙,温世霖之新相知也”,没有陈夔龙绿叶般衬托配合,温世霖的英雄形象也不会如此闪闪发光。

  天津北洋师范学堂、农业学堂以及天津县40个分议事会议员,纷纷到咨议局质询为温世霖声辩。湖南在津同志会筹款九百余元送温世霖作沿途开销。

  同盟会接到温世霖发配新疆的消息,立即派人追至保定,送去盘缠外,还安排好沿途接应事项。一路待遇优厚,搞得温世霖根本不像“钦犯”,更像是一位“钦差”西巡视察。

  一路无数士绅官商对温世霖拍胸脯表示志同道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除陕西、甘肃督抚不见或刁难外,沿途州县官员或置筵备宿、或赠送盘缠,途中结交的一个老知县拍案大呼“非革命不可!”;押解委员一路照应呵护,有人因此被罚停职反省三年;孙中山从香港派去两位同盟会专使,如心理咨询师般以“大好革命形势”对他热情鼓舞。

  温世霖将沿途记录著成一部《昆仑旅行日记》。5月31日,他抵达乌鲁木齐,自我评价这一次大旅行“藉机增长学识甚多”。

  《昆仑旅行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从被捕到抵达新疆的154天里每日出发、打尖、住宿的时辰、里程、地点、路况和气候;描述了路经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土特产品、古迹遗址;记述了对各地教育、水利、贸易、农业的考察情况及所提建议,堪称对日后建设新社会的蓝图勾画;并对支持他的同志友人书面鸣谢,名单中包括一众心向革命的通敌官员。

  因为看到西部人民物资困乏,深感民族工业落后。温世霖对自己迷信欧风、事事崇洋进行了自责,并“忠告国人迅速讲求科学,振兴工业,仿效制造,以应需求。庶几亡羊补牢,挽回万一,否则前途之危不堪设想”。

  地方官竟对政治犯开放法政、警务机构供其学术研究,甚至大方到提供“军情连连看”。陈夔龙读温版“西行漫记”作何感想?

  真正的主角

  5个月后,温世霖迎来人生高潮,然后仿佛在此处按下快进。

  以后的他出现在各种记录中常是精炼简洁的数条纲领:到新疆后发表《民主社会之建设》等言论,复被遣戍西藏。武昌起义,新疆响应,被诸同志推为新疆都督。与清兵激战,被围两日夜。危机时分,幸得中央财政监理官梁君之维护,始获脱险回到天津。共和告成,任同盟会天津交通部部长及国民党燕支部总干事。政坛几次颠沛流离,晚年返津从事公益事业和兴办教育。

  温世霖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然而历史是别具眼光的大导演,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些身影才真正为它青睐,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明星。

  回到那个老龙头车站的月台上,一名北洋政法学校的学生也在送别温老师的几个人中。不到十年后,他已经走得很远。

  “政治运动的中心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政法学校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运动史上很关重要。此后革命派在北洋政法专门学校的力量有所增长,因为在运动中一些人看到了清王朝的反动本质,也开始倾向革命。”“风潮闹完之后,当局方面以为风潮的原因,都因为会长的鼓动,于是把温世霖放逐到新疆去。学校方面提倡提前放假。像这狂热的政治运动,不一时就消灭。”

  这是他回过头来的反思。很难总结有多少因素造就一位政治精英,而这些因素中多半包括他在这几天里的经历和反思。

  该青年的名字是:李大钊。

  温世霖被捕那天是1911年1月7日,距辛亥革命爆发276天。

  第四次请愿失败,立宪派与清政府间的矛盾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大多数人最终参加了孙中山的阵营。■

  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贾钦涵对本栏目策划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大公报》,温世霖《昆仑旅行日记》,《天津河北文史》第四、五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近代人物录》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