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中国“梦工厂”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再造,中国,梦工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2-17 10:13
2010年是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十二五”时期被定位为我国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期,我国将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对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个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基地来讲,改革必然到来,如何稳妥有效地推进改革,是我们这样的老国企首要面对的问题。
曾经的“梦工场”
对许多人来说,上海美影厂是中国动画创作的摇篮,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处于辉煌期的上海美影厂,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动画的“梦工场”。
1957年4月1日,脱胎于东北电影学院美术片组的上海美影厂正式成立。由于特伟、万氏兄弟等动画界的泰斗人物的加入,中国动画开始随上海美影厂的创作一起进入辉煌期。代表作就是60年代初的《大闹天宫》,被认为是中国动画史的巅峰之作。
在《大闹天宫》诞生的60年代初,这部时长110多分钟的动画长片的投资是100多万元,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天价。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国家计划的一部分,国家对电影采取统购统销,根本不用考虑市场和商业问题,厂里的艺术家们可以全心投入艺术创作。
经济上的宽松氛围对艺术创作的激发力非常强。这一时期上海美影厂开始“探民族风格之路”,除了题材、立意、形象、布景等设计之外,还运用了剪纸、木偶、水墨画、皮影、折纸等中国传统工艺作为表现形式,逐步形成了“中国学派”。
近百名主创人员流失到南方
但是随着一批台柱型的老艺术家的退休和文化单位的转制,从80年代起,上海美影厂的创作能力也受到了挑战。被推向市场后,我们和创作人员沟通,谈到作品要顺应市场,他们非常不理解。
在2005年改制成为企业之前,美影厂的市场经验不多,生产过的很多片子因为缺乏市场而造成积压,负债多达几千万元。那时候很多卡通频道都没有建立,动画片的播出渠道,尤其是国际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国外动画片大量涌入,撼动了上海美影厂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地位。与此同时,广东成立了大批动画公司,主要为国外厂商代工,我们先后有近百名主创人员流失到南方。那时在美影厂一个月收入是一二百元,但南方给出的薪水从2000元到上万元不等。
我们渐渐有了盈利意识。一开始是给国外加工系列片,既可以有不错的收入,也学习到了国外制作系列片的方法。同时在薪酬上面,我们也改变了原来固定奖金的方式,而改为酬金制,多劳多得。
2005年之后,美影厂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了市场化的创作机制。现在我们制作一部动画片或动画电影,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市场反馈会怎样,先要做调研,然后找融资,第三个步骤是植入性广告,第四是要做活动宣传,最后还要考虑多种经营,要有后电影销售,还要有国际渠道。
走电影走高端路线
2010年,中央就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由此,全国各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纷纷转制。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国有企业,应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重要使命。在国家提出文化产业将跃升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形势下,我们坚持以动画影院片为主导,抓原创、抓市场、抓合作。
在电影业复兴的背景下,2010年是美影近几年创作生产项目投入最多、最繁忙的一年。完成并在全国发行、上映了三部动画影院片《黑猫警长》、《犹太女孩在上海》、《浩昊大闹无字城》。其中《黑猫警长》在电影市场上取得了1300万元的票房业绩。下半年,又积极筹备投入建党90周年献礼片动画影片《西柏坡的故事》、二维立体影院大片《大闹天宫》、商业动画大片《少年岳飞》等。
加上动画系列片,2010年我们制作量达到2279分钟。
竞争关系着人才的竞争,美影厂最大的强项是搞原创的,有一批老中青的编剧导演,我们还有一批制片管理很强的队伍。以前我们每年都做几千分钟,都有影院片制作经验,关键是我们要走电影走高端路线,基本做到每年一部。
希望借助文化体制改革,上海美影厂能够焕发更大的活力,真正成为中国的“梦工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