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的印度河古城哈拉帕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湮没,印度河,古城,哈拉帕
  • 发布时间:2011-03-23 09:14
  印度河古城哈拉帕坐落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早在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挖开了覆盖着这座城市的泥土和垃圾,让这座古城展露真容,印度河文明从此倍受世界瞩目。当时的人们万万没想到,在这条大河所冲积而成的平原上,曾经有如此大的一个帝国繁荣昌盛。

  哈拉帕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800年,那个时期史称“拉维时期”。那时,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正在建造世界上最早的金字形神塔和装饰精美的神庙,埃及人正在建造陵墓来埋葬统治者,并用大量金银财宝陪葬,而那时的哈拉帕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平民和上流人士都从商品生产及其交易中盈利,这些商品琳琅满目,有棉花、羊毛织品和手工艺品等。

  在哈拉帕遗址的南北两侧,考古学家发现了其他较小的农耕群落,但这些群落终究没有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城镇。研究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了赤陶、石制小串珠和镯子之类的工艺品。赤陶饰物的佩戴者可能是儿童和成年平民,而那些颇有异国情调的石头或贝壳饰物,很可能只有上流人士才能佩戴。

  在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600年,哈拉帕一跃成为繁荣的经济中心。实际上,它已发展成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城镇:拥有两个以围墙封闭的区域,面积超过了25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在它的周围,许多村庄也应运而生。这个时期被称为“果德迪吉时期”。

  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种正式的书写符号——早期印度河文字。在众多陶器碎片和印章上的陶土印记中,都有这种文字的身影。使用印章的目的,是商人为了明确仓库或成捆货物的所有权,通常把盖有自己印记的陶土牌系在绳索上,或贴在紧闭的门上,以免他人侵占。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发现的印章仅寥寥数枚,可以推断在当时只有具有相当权力的个人或团体才能使用印章,比如地主、商人、宗教领袖等。

  通过发掘,考古学家还找到了其他证据,揭示了“果德迪吉时期”的经济演变,特别是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很小的立方体石灰石砝码,重1.13克,这个砝码与后来印度河流域城镇中的标准度量衡直接相关。发现表明,在整个印度河流域,当人们还普遍采用以重量确定价值之前的两个世纪,哈拉帕就率先确立了这种测量方法。

  在拉维时期和果德迪吉时期,许多宗教符号以及陶器上的仪式图案开始出现,遍及哈拉帕和印度河流域的各个角落,这反映出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信仰的传播,并逐渐趋向融合。此时,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正使用武力征服各地,而在早期印度河流域定居点中,我们却没有看到这种征服性的模式存在。看来,哈拉帕的早期居民充分利用了拉维河沿岸富饶的农牧业土地来维持生存,并通过大力发展手工业生产,加强贸易,逐渐积累了经济和政治实力,然后通过宗教而非战争来使自己的地位合法化。

  大约从公元前2600年开始,哈拉帕进入完全城市化的时期,史称“哈拉帕时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约公元前1900年。在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里,尽管哈拉帕似乎缺少军队,但它却一直是印度河流域规模最大、最强劲有力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之一。在春天和夏末的交易季节里,哈拉帕接待过数百位商人,这些商人把周围农村的成千上万人吸引到这座城镇里来。住在哈拉帕城里的人口随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在4万~8万之间。富裕商人和生意竞争刺激了哈拉帕的多项新技术发展,还进一步扩大了贸易网络。

  以前的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印度河流域的城镇是突然被人们放弃的。但是,考古学者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哈拉帕发展的后期(即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300年),实际上还有人居住。事实上,下水道和城墙年久失修的迹象证明这座城市已人满为患,城市的法治秩序轰然崩溃。

  如今,哈拉帕镇约有两万人,面积仍为古代哈拉帕的1/3。尽管印度河流域精英文化的众多象征业已消失,但其城镇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和重要的工艺技术仍然延续了下来,比如继续生产陶器、彩瓷以及铜器与青铜器等。所以说,博大精深的印度河文化,仍有许多有待探索的奥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