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凉山深处的毕摩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探访,大凉山,深处,毕摩
  • 发布时间:2011-03-23 09:25
  大凉山腹地的美姑县被誉为“毕摩文化之乡”,有毕摩8000多人,他们被彝族人视为开出“心灵药方”的人,受到人们虔诚的仰视。在彝族文化中,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他们的作法仪式,被称为“作毕”。

  毕摩身披法笠,手持法扇、法铃等法器作毕,他们念经施法,其“法力”会让已无生命体征的公鸡高声鸣叫,神秘莫测。他们还精通“看鸡蛋”算命方法,即将鸡蛋打入器皿内,一边用小木棍拨动蛋黄,一边用彝语讲述被算命人的前世今生、福禄寿运,十分神奇。

  法器法具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福的工具,具有特殊神力。如法笠是毕摩的保护伞和避邪物,形如大斗笠。而毕摩世代家传,只传男不传女。对老年毕摩来说,作毕、传承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不能断代。

  “毕摩文化之乡”美姑开出心灵药方的毕摩

  作为神秘古羌人延续的彝族,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又有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和万物雌雄观。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观念之下,彝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这其中,最为神秘的就是毕摩文化。时至今日,在四川大凉山这个彝族最大的聚居地,毕摩文化仍然广为流传。

  所谓毕摩,“毕”的意思是“念经”、“诅咒”;“摩”的意思则是“有知识和传授知识的长者”。而毕摩就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从事的不是简单的宗教活动,他担负着为当地人的生活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的职能,还担负着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以及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历史、天文、医药、工艺、礼俗等在内的文化职能。可以这样说,毕摩的行为已经贯穿到了彝族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毕摩是给他们开出“心灵药方”的人,受到大家普遍的敬仰与尊重。

  大凉山的腹地美姑县,是毕摩最集中的地方,素有“毕摩文化之乡”的称誉,这里以毕摩水平最高、人数最多、仪式最频繁而闻名。据史书记载,在美姑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3位著名的文化英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和阿克俄伙。以这3位文化英雄为代表,形成了3大毕摩流派,其子孙后代大部分都集中居住在美姑县。

  美姑之所以可以成为毕摩之乡,和这里的地理环境也有很大关系。美姑县地处大凉山腹心,周围被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昭觉、越西、甘洛等地紧紧包围着,境内山高谷深,天然屏障阻断了与外界的交流,这就使得美姑县成为了一个文化孤岛,而古老的毕摩文化就千百年地在此传承不息。

  神秘莫测的作毕仪式神奇的“看鸡蛋”算命方法

  彝族人相信,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污秽的魔鬼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在这个季节,毕摩的作毕仪式就比较多,内容一般是祭祖驱魔,祈福安康之类。而作毕仪式的目的,就是通过毕摩与天地神灵沟通,向洁净无秽的神灵祈求,希望被赐予幸福安康的生活。通常,一场作毕仪式要根据现场天文地理和作毕目的才能确定,一般的仪式需要几个小时,而大型仪式则通常需要几天几夜,最长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九天九夜。

  在作毕仪式开始前,毕摩们就全然进入了“备战”状态——负责主持仪式的毕摩,会请村中的孩子来帮助盘绕自己头上近3米长的“天菩萨”头发,而其他的毕摩也要忙碌地整理好古彝文经卷和法笠、法扇、法铃等法具。与此同时,受毕人也开始用树枝制成法器——按照传统,仪式中用到的一些器具,需要受毕人自己砍树枝制作。

  仪式开始后,主持仪式的毕摩站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右手持法扇,左手握经书,面向天空发出“哦哦哦……”的声音,模样似乎是在召唤天上的神灵。同时,其余的毕摩则带着法具平排坐下,在主持毕摩的带领下手拿法扇,一边看着经书经文一边开始吟诵。然后,他们要在前方点燃一堆青树叶,请一位非受毕人提着公鸡在火堆上方绕动三圈,之后,非受毕人再来到受毕人身后,将公鸡在他们头上绕动三圈……做完这一切,公鸡会被交给主持毕摩。主持毕摩拿到公鸡后,会手持法具念着经文,一边念一遍敲打公鸡三下,然后用刀放出鸡血,这个过程中,主持毕摩会一边施咒一边将鸡血滴洒在受毕人自己制作的法器上。干完这一切,公鸡已经奄奄一息,主持毕摩这时候还会在鸡翅的一侧开个小孔,当其余毕摩在诵经的同时,主持毕摩会一手握鸡脚一手提鸡冠,嘴巴则对着鸡翅的小孔使劲吹气……这时候,奇异的现象发生了,原本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公鸡,竟然高声鸣叫起来,惊得一旁的人目瞪口呆。紧接着,主持毕摩放下公鸡,拿起法扇、法铃,继续念经。念诵完经文后,主持毕摩从签筒内拿出神签,在公鸡上比划后又放入签筒。

  毕摩作毕完成后,受毕人要燃起大火,将公鸡置入火中烧熟,然后和毕摩一起食用。在燃起大火烧鸡的这段时间里,受毕人还可以趁着空隙请毕摩算命。毕摩通常会使用“看鸡蛋”的算命方法,其过程就是:毕摩一边念着经文,一边将鸡蛋打入器皿内,然后一边用小木棍拨动蛋黄,一边用彝语讲述被算命人的前世今生、福禄寿运……此时此刻,在毕摩的指引下,众人仿佛都坠入了一个神幻的境界。

  具有神秘的毕摩法器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

  在传说中,法器法具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福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毕摩常用的法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铃、法网、签筒、经书;护法的法器有鹰爪、猪牙项圈、虎牙、牛角等;而临时制作的法具则有响竹、水鼓等。

  那么,这些法器法具具体有什么作用呢?

  在传说中,大凉山一带曾经洪水泛滥,天神便派了3个毕摩带着彝文经书前来拯救民众。这3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挂在牛角上,但是,他们在渡过汪洋大水的时候,经书却被浸湿了。于是,毕摩们就把经书放在青树枝上晾晒,谁知这时候飞来了老鹰,抓破了一些书页,经书因此变得不完整了。所以现在,毕摩们在念经作法时,都带有牛角、鹰爪和竹签作为法器,并在祭坛上插上青树枝,意即弥补经书的不足。

  另外,当地的毕摩也告诉笔者,法扇有竹法扇和铜法扇两种。竹法扇也叫做九眼扇,用竹篾编织,在九个眼格扇状中间,以木柄穿镶而成。不同的法扇用于不同的仪式场合:九眼扇用于超度凶死之魂,七眼扇用于超度吉死灵魂,铜法扇则用于超度麻风病死魂。其他的法具,比如法笠的作用,则是毕摩的保护伞和避邪物,形状就像一只大斗笠。

  彝族毕摩文化已有4000多年历史,而毕摩也属于世代家传的“事业”,通常只传男不传女。对老年毕摩来说,作毕、传承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断代,罪过不亚于汉族早些年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彝族毕摩漫长的传承史上,也曾有过外来文化无数次地渴望融入其中,但都被这种强大的族群信仰拒之门外——南诏国时,佛教曾由“蜀身毒道”传入彝区,在与美姑县相邻的昭觉留下神秘的博什瓦黑岩画,但彝族人并不接受,将其视为鬼魂出没的不祥之地;解放前曾有西方传教士来昭觉传教,他们在中国很多地方播下了基督教或天主教的种子,但在昭觉却被抵制,始终未能在此驻足。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毕摩文化正式被确认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得到保护与弘扬。如今,即使部分珍贵经书已经失传,但人们都坚信穿越千年的毕摩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