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将被沙漠吞掉?来自罗布泊前沿的生态保卫战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敦煌,沙漠,罗布泊,生态
  • 发布时间:2011-03-23 09:21
  荒废的敦煌 河西走廊上,一切都在远去……

  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它坐落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止着鸟儿的翅膀和人类前进的步伐;茫茫无涯的库姆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横亘在它的西部,像是一群猛兽,灰沉沉的眼睛一直死盯着这块晶莹璀璨的土地;在敦煌的东面,敞开来一片百余公里的戈壁,抵达瓜州,穿越河西腹地,直指中原。

  关于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可以用4个要素来概括,那就是:“控制西域、制衡漠北、全陕之咽喉、边地之大门”。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洗礼和环境的破坏,从前的那些营房,那些马,那些充满愁思的征人全都远去了,巨大的荒芜正在一步步逼近敦煌,就连那些大大小小不可计数的城堡,也全都无一例外地搁浅在了沙漠戈壁的盐渍之中……

  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由于库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着保护区东移1~4米,专家预测:用不了50年,敦煌就会被沙漠吞没,敦煌就会成为第二个楼兰……

  废弃的丝绸之路缅怀一个王朝的坚挺背景

  汉代以来,文化和经济的广泛交流成就了敦煌。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从长安出发,迤逦而行,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敦煌是咽喉要津,它深居戈壁大漠,却敞开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旅行者等,天苍苍、野茫茫的土地,人类文明的光芒泽被四方。

  然而,战争的侵扰,人类的开发,却把敦煌变为了一个疲惫的行者,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数以万计的宝贵文物流失国外,成为国学之伤心史;本世纪刚刚曙光勃发,敦煌的生态问题就日益严峻地摆在面前——比如,敦煌深处的那些废弃城堡,它们如同巨大的惊叹号,恐怖的阴影中,覆盖了无限的荒凉,向人们敲响了敦煌生态恶化的警钟。

  敦煌的夏天永远是火辣辣的。绿洲的绿荫下果实丰满,像莫高窟唐代塑像和壁画中华丽的女人。但是,今天的人们站在那些孤零零的烽火台下,已很难想象,这空阔大地上的大片黄土,曾经容下过一个王朝坚挺的背影。

  中华先祖的脚印早已被风沙和岁月抹平,沿着现代的柏油马路,出敦煌西南70公里,绿洲散尽,一片亘古的荒漠横亘在眼前——这便是开通于纪元前,喧嚣忙碌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这里曾送出了无数商旅驼队,迎来无数九死一生的将军戍卒。它几乎是悲凉、愁苦、思乡、送别、欢乐、喜悦、回归等种种复杂情感的象征。

  早在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奔波于这条道路,历时数十年,创造了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0年,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的随从、仪仗、陪嫁、香奁,从这里浩然西去,一股烟尘充斥着历史的悲哀,“和亲”的字样,犹如几滴晶莹剔透的眼泪,掩藏于典籍的深处。

  不过,当公元399年,65岁的东晋高僧法显从这条路线越过风雪的帕米尔时,环境就已经开始恶化了:那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所有的绿洲水源都已干枯,变得无法通行,随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攀越过帕米尔高原,他的著作《马可?波罗行记》,成为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也成为了对这条丝路辉煌的最后缅怀……

  阳关与玉门黄金时代与死亡的气息

  敦煌古城的西边,屹立着诗文中著名的阳关。

  对于阳关的了解,大多数人是来自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根据此诗谱成的名曲《阳关三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是汉武帝时设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隘。魏晋时期,朝廷又在阳关置县,这个行政规划一直到了唐代还在继续:玄奘西天取经,从天山南麓西入阳关回到长安,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天宝年间在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任上也曾写道:“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不过,在唐代以后,阳关受风沙侵袭,已逐渐成为荒漠孤关;宋辽时期,来自西北面的沙漠不断飘移,阳关的居民大部分选择了东撤;元朝时,阳关便已被流沙吞没,被人们遗忘……

  现在的阳关,到处充满了死亡的气息:绿洲如同一个个遥远的驿站,被沙海分割,沿途戈壁沙石、雪域冰川、高寒缺氧、干燥无水……站在沙丘上望着滚滚的凝固的沙浪,一种悲凉从心底而生:在荒凉和生命的分界线上,历史竟是以这样残忍的方式,说出自己无言的警示。

  相比荒废的阳关,玉门关显得更为惨烈,因为时隔几千年后,人们只有通过断简残片来辨认它真实的面目。

  玉门关这个名字充满了浪漫寓意:玉石西来,丝绸东去。而“春风不度”的荒凉与“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也成为其最好的历史沉淀。在汉代著名边防体系——河西长城的拱卫下,玉门关挺拔耸立,成为汉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关口,是敦煌这个丝绸之路总枢纽的重要开关。

  战争时期,玉门关是大汉帝国坚固的前沿堡垒;在和平的日子,它又成为了庞大的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人身安全。当年,玉门关下,使者“相望于道”,“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各种皮肤、各色服饰穿梭于水泊深草,各种方言谈论共同的话题;战事骤起,关门幽闭,出击的骏马,前蹄不安地刨地,烽烟升起,金鼓敲响的一刻,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不过,当人们见到今天的玉门关时,心情却是悲哀的:沧海桑田,疏勒河无奈的干枯,使玉门关的形象更加接近那些凄惨的诗句。沙丘上稀疏耸立的红柳似乎顷刻就要折断,放眼望去,一座四方形的小城堡,矗立于东西走向的戈壁梁,南部还有大片的盐碱沼泽地……

  有人说,玉门关的兴衰就是丝绸之路兴衰的缩影。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就是玉门关的巅峰时代,1907年-1915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还先后两次对敦煌的长城烽燧进行过考察发掘,共获得汉代简牍789枚,这些,都成为玉门关曾经辉煌最好的见证,不过,那些也都是过去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