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罗布泊前沿 敦煌保卫战打响……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遥远,罗布泊,敦煌,保卫战
  • 发布时间:2011-03-23 09:24
  为了保卫敦煌,在遥远的罗布泊前沿,敦煌人筑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月牙泉的水位上升,莫高窟成为“绿色画卷”, 普氏野马与野骆驼的回归,这场生态保卫战似乎已初战告捷。

  但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生态链的修复,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敦煌环保局局长、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谢建平说: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与罗布的交战阳关脚下的国家极自然保护区

  阳关脚下,有一片被称为渥洼水的水源地。阳关向西,满目的戈壁和沙丘让人惊怵,戈壁和沙丘的巨大背景中,这汪碧绿的渥洼水很容易被人忽视,尽管有汉武帝的《天马》之歌与“汗血宝马”的传说流传于此,但淋漓的朔风,还是将它吹远了。

  有人说,阳关作为东方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的陨落其实就是敦煌绿洲的厄运。这个无法避开的史实,让土生土长的敦煌人谢建平忧心仲仲。作为敦煌环保的当家人——敦煌市环保局局长,当他走遍了敦煌界内的每一寸土地,这样的忧虑更加浓重:罗布泊就横在敦煌的西部,曾经的湖泊,在20世纪初赫文?斯定的考察报告中还是水波荡漾,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变成了地球的“空白区”,极端的干旱和荒凉,没有丝毫生命的迹象。

  那么,干旱的魔手是怎样伸向敦煌的呢?首先是气候原因:在敦煌3.12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中,绿洲面积仅有14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

  资料显示,敦煌绿洲的地下水位从1976年到2001年共下降了10.77米,目前仍然以每年0.24米的速度下降。由于水位下降,导致绿洲区域的一些湖泽逐渐消失,原有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目前80%已不复存在。

  其次是环境破坏: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以及众多的人为破坏,导致绿洲周边的荒漠戈壁上的植被逐渐枯死,绿色屏障逐渐退化。据敦煌市林业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敦煌的东湖、西湖、北湖和南山一带有天然林14.6万公顷,草场38.4万公顷,湿地25万公顷,而目前,全市仅存天然林8.67万公顷,草场9万公顷,湿地19万公顷,分别减少了40%、77%和28%,其中的盘羊、狼、猞猁等动物甚至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

  不断恶化的生态引起了政府的强烈关注。于是在1994年,一场对抗罗布泊的保卫战打响了——经省政府批准,敦煌阳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得以建立,各种保护管理工作终于开始落实,随着近几年里植物的恢复,水土保持的状态持续好转,现保护区内动物数量也已大幅度回升。

  阳关自然保护区湿地,不仅是敦煌市和莫高窟的第一道天然生态屏障,还是我国西部荒漠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对南北候鸟的顺利迁徙和中转,以及它们正常的繁殖和越冬都极其重要——所以即使现在已是严冬,谢建平与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们依旧每天很早就起来,披上军大衣在观测塔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头发上、眼睫毛上全是白花花的寒霜,只为保护区的鸟类能够平安度过这个严冬……

  不过,说到保护区的发展前景,谢建平却认为,目前这只是保护区建设迈出的一小步,关键是考虑可持续保护的问题。“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会不会变成罗布泊呢?如果无视对环境的过去汲取和利用,难说。”

  敦煌西湖回家的普氏野马与野骆驼

  敦煌绿洲的四周均为戈壁沙漠,其外缘的4片湿地分别被称为北湖、东湖、南湖、西湖。现在,东湖、南湖、北湖都已经消失或濒临消亡,西湖则成为敦煌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了。

  西湖又名后坑,原为敦煌旧塞。这里有许多故址遗迹,还有不少大小不等的城堡。而由于西湖处于敦煌与库姆塔格沙漠交界的最前沿,每年库姆塔格沙漠向保护区东移1~4米,专家预测用不了50年,敦煌就会被沙漠吞没,敦煌就会成为第二个楼兰——这样看来,保卫西湖,保卫西湖湿地,就成了保卫敦煌的关键所在。

  2010年9月末的几天里,身为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家人的吴三雄格外忙碌。因为在9月25日,7匹普氏野马即将在保护区实验性放归——普氏野马学名为“普热瓦尔斯基马”,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地球上目前唯一幸存的野马种群,据了解,目前世界上仅存2000多匹普氏野马,均由人工饲养,放归野马,恢复野马的野生性状,对野马群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而就在普氏野马回归的时候,另一条好消息也传来——由于环境破坏,在敦煌消失了100多年的野骆驼,在保护区内再次被发现了。野骆驼是十分珍稀的野生动物,现在世界上只有800多峰,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而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让人们再次有缘与这珍稀动物相聚,更表明了保护区环境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

  普氏野马与野骆驼,仅仅是敦煌生态保卫战的序幕而已,吴三雄深深地明白西湖保护区现在所面临的严峻情况:事实上,保护区目前依旧只有24%的部分是绿地,其他都是戈壁。而且湿地很多都是季节性的,每年秋季来水,到次年的三四月份达到丰水期,而到7月湿地就基本上干了,要保护野马和野骆驼,还任重道远……

  从月牙泉到莫高窟“敦煌保卫战”是一场几代人的战争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地处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广布20余公里的鸣沙山腹地。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曾撰文记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月牙泉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面1.5公顷。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口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敦煌生态渐趋恶化,林木死亡,绿洲萎缩,在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的整体背景下,月牙泉水位也持续走低。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期是1985年,其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

  有人说,月牙泉是敦煌生态的晴雨表,因为如果敦煌地区生态继续恶化,地下水继续下降,月牙泉将面临干枯的危险。为了保住沙漠奇观月牙泉,近年来,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如禁止开荒,禁止打井,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等。这些措施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笔者来到月牙泉时,由于雨水充沛,月牙泉水已经蔓延到了沙山下,这似乎是个好消息……

  与月牙泉一起成为代表的还有莫高窟。作为奠定敦煌世界文化名城地位的关键一环,莫高窟现在也面临极大的危险:莫高窟内现存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尊,然而这些人类文化的瑰宝由于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即将毁于一旦,就如同那些只剩下断壁残垣的古城……

  在莫高窟采访的日子里,笔者曾专门对莫高窟的林地进行了考察,莫高窟附近现有林地28.4公顷。以防风林为主,兼有行道、庇荫、观赏、果用等林地和果园;分布以混交林为主,树木种类有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常青阔叶林、常青针叶林及藤本类五大类25科34属47种;树木年龄从一年龄的幼苗到300年的古榆树不等,全都分布在整个区域内。

  莫高窟园林不仅仅发挥着景观和生态的作用,更重要的还承担着文物保护的责任,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进行维护,莫高窟的保卫战已初战告捷。但对于敦煌环境这样一项庞大的修复工程,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为此,敦煌市环保局局长谢建平发出了感叹: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