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鼬 围捕眼镜蛇的沙漠教育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猫鼬,围捕,眼镜蛇,教育家
  • 发布时间:2011-03-23 09:31
  猫鼬这个名字有明显的误导性,因为这种小型哺乳动物既不是猫也不是鼬。它不属于猫科,甚至连远亲都算不上;也不属于鼬科,与黄鼠狼、水貂等鼬科有很大区别。其实,猫鼬属于獴科中的细尾獴属,学名为狐獴。它体态小巧、精明机灵,惹人怜爱。在迪斯尼风靡全球的动画电影《狮子王》中,那个活跃、聪明、动作敏捷的配角丁满,便是一只猫鼬。

  猫鼬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身长30厘米,体重仅700余克。它们生活在非洲大陆最炎热、最干旱的地区——非洲中南部的卡拉哈迪沙漠。这个干涸之地曾拥有广阔无垠的河流和湖泊,但千万年气候的变化,让山地草原变成锈色的沙漠荒地。看起来非常弱小的猫鼬,却是不折不扣的肉食性动物,而且能在卡拉哈迪沙漠这样极度严酷的环境里“安居乐业”,它们靠的是什么本领呢?

  腹部是块“太阳能吸收板”爬树能手却不会下树

  猫鼬的眼睛周围有黑色圈纹,看起来就像戴着一副墨镜,事实上,这些圈纹的确起到了墨镜的效果,使它们能在艳阳高照时仍能清晰地看到事物,甚至还能直视太阳。这使得猫鼬能及时发现天敌——也就是在各种猛禽入侵的时候,获得更多逃离的时间。猫鼬的耳朵可以闭合,这使它们在挖洞的时候不用担心沙子会进入到耳朵里。它们的尾巴又细又长,当它站立时,尾巴竖着作为支撑,和两条腿共同构成“三脚架”,双手贴在胸前,一幅憨态可掬的模样。

  猫鼬的背部有平行的条纹,但在腹部只有稀疏的体毛,并露出黑色的皮肤。可不能小瞧了这一小块皮肤,它是动物界罕有的“太阳能吸收板”。白天,猫鼬时常用双脚及尾巴站立,一方面是为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另一方面就是利用腹部的皮肤去吸收太阳的热量。夜晚,沙漠的气温骤降,猫鼬就利用腹部存储的能量保暖。每天一大早起来,它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迎接阳光,充填能量。

  猫鼬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一个族群通常由5~40只猫鼬组成,它们分工明确,雌性共同抚养族群的后代,而成年雄性则负责挖洞、觅食和保卫家庭的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族群随时都会有“哨兵”站岗。“哨兵”会爬上枝头,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站立的哨兵只有头在转动,准确得像雷达,它们忍受着骄阳、饥饿、风沙,时刻保持着警惕,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令人捧腹的是,猫鼬都是爬树能手,但是却不能从树上顺当地下来,不是滚落,就是翻跟斗,或是下滑,最惨的是直接摔下来——这使得它们的身上伤痕累累。

  一旦哨兵发现风吹草动,就用鸣叫发出警示。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猫鼬的叫声并不是单纯的“警铃”。它们有着惊人的词汇量,能够表达复杂的思想,彼此能够很好地交流,例如,小声的咕咕声表示一起活动;咆哮声表示有进攻性危险;咯咯声是一种责骂声;清晰的拖长叫声表示有猛禽“空袭”;哇哇的叫声表明地面有食肉动物来袭……俨然一套自成体系的“猫鼬语”。

  猫鼬在围猎时前后呼应,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俨然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围斗眼镜蛇时,猫鼬将团队合作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其他獴科动物一样,猫鼬的血液“五毒不侵”,这让它们可以无惧蝎子、毒蛇的攻击,即使是在沙漠里横行霸道的眼镜蛇,都对猫鼬无可奈何。和蛇獴等獴科动物单枪匹马搞定眼镜蛇不同,猫鼬一般会群起而攻之。处于攻击状态的眼镜蛇,会竖立起前半身,颈部膨胀变大,并发出呼呼的声音,显得十分凶恶。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猫鼬会一直与眼镜蛇保持距离,眼睛注视着对手的行动,无论眼镜蛇如何攻击,敏捷的猫鼬都会以更快的速度躲闪,然后又迅速包围上来,使眼镜蛇无法逃走。同时,在眼镜蛇后方的猫鼬则乘机偷袭——对准蛇尾抓上几爪。眼镜蛇想尽了办法,也无法碰到任何一只猫鼬。慢慢地,眼镜蛇体力不济,动作越来越慢,这时,猫鼬才会发动真正的攻击,冲上去咬住它的脖子,将它咬死,再一起分享这来之不易的美餐。

  天敌猛雕入侵猫鼬舍命救同伴而对同类入侵 将爆发“猫鼬大战”

  尽管能打败强大的眼镜蛇,但猫鼬也有自己的天敌,最大的天敌是各种猛禽,如卡拉哈迪沙漠里常见的猛雕。猛雕拥有两米多长的翼展,是非洲大陆最凶猛的猛禽。借助沙漠山丘形成的上升暖气流,猛雕盘旋在沙漠上空,寻找猎物。面对它们的入侵,猫鼬唯一能做的就是钻进洞穴或进入到其他地下掩体。令人感动的是,当成年猫鼬看到年幼的猫鼬来不及逃入洞穴时,会勇敢地冲出洞穴,冲向鹰爪,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换来幼仔的生存。

  也许是因为猫鼬体型太小,填不饱肚子;也许是它们过分敏捷,难以捕捉,总之,狮子、豹子这样的陆上王者都不会将猫鼬当做猎物,甚至还能和平相处。陆地上,只有胡狼勉强能称得上猫鼬的天敌。面对胡狼,猫鼬会弓起后背,踮起四足,尽量让自己的身躯显得庞大,并低沉地吼叫着,或不时地向胡狼吐口水,以求吓退对方。如果是数只猫鼬同时恐吓,这种方法通常能够奏效。一旦失败,猫鼬会仰面躺下,保护自己最薄弱的脖子,并露出牙齿和利爪准备战斗。

  此外,即使是“手下败将”眼镜蛇,如果绕开了“哨兵”的警戒,进入到猫鼬的洞穴,对年幼的猫鼬也是不小的威胁。这时,族群首领会率领成员从迷宫般的洞穴中逃出。由于猫鼬的洞穴都非常大,并且有好几个出口,通常猫鼬都能顺利逃出。万一情况十分危急,成年的猫鼬会留下来与眼镜蛇周旋,它们熟悉地形,更会声东击西,给年幼的猫鼬争取到更多的逃跑时间。

  在条件艰苦的卡拉哈迪沙漠,只要有食物的地方,就肯定有竞争。猫鼬的领地意识极强,假如“哨兵”发现入侵者是同类,也会毫不客气地警告对方。如果无效,就会爆发“猫鼬内战”。和古代战争一样,猫鼬排成整齐的队伍前进,族群首领冲在最前面。一旦短兵相接,几十只猫鼬互相冲撞、撕咬,场面极度混乱。所幸,内战一般都“点到为止”,不会出现血流成河的惨剧。

  沙漠上的教育家循循善诱的教导捕食之道

  猫鼬只需一年就能成熟,令人惊讶的是猫鼬之间完全没有求偶行为,一般的情况是,雄性猫鼬会不停地殴打雌性猫鼬,直到对方屈服为止。更令人吃惊的是,猫鼬的行为完全称得上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例如,在族群中,一只猫鼬“国王”会与一只猫鼬“王后”反复交配,繁殖后代。而族群里的其他猫鼬则充当起了“保姆”,毫无怨言地精心照顾后代成长。雌性的猫鼬还会给小猫鼬哺乳,更会时时刻刻保护小猫鼬,使其免受伤害——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除了保护年幼的猫鼬,“保姆”还要负责教会后代捕食。由于猫鼬体内没有脂肪储存,所以它们必须每天进食,否则就会饿死。能否尽早掌握捕食本领,对猫鼬的生存至关重要,而猫鼬堪称沙漠上的教育家,它们会极有策略地教自己的后代掌握捕食的本领。

  在教授捕猎技巧时,“老师”会带着还未满月的鼬仔钻出地洞,它捉了一只蚱蜢,咬掉翅膀和硬壳,用嫩肉喂食小鼬。几天后,它又带回一只奄奄一息、还在抖动翅膀的蚱蜢。这次它直接将蚱蜢放到了幼崽面前,让它们自己动手。两只小猫鼬试探性地用小爪子接触蚱蜢,想卸掉蚱蜢坚硬的外壳,可是由于经验不足,一息尚存的蚱蜢突然拍起翅膀,想要夺路而逃。这时,一旁的“老师”一掌拍掉了蚱蜢的翅膀,并示意幼仔们继续。难度降低了,小猫鼬信心十足,一会儿就把蚱蜢处理好,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随后,“老师”开始把活蹦乱跳的蚱蜢带回家。在小猫鼬对付蚱蜢的过程中,它会在一旁监督,如果小猫鼬打退堂鼓,它鼓励它们更勇敢些。这样反复几次,小猫鼬就会成功地吃掉猎物。猫鼬似乎懂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鼓励诱导的教育之道。

  随着小猫鼬的成长,成年猫鼬会把难度越来越高的猎物放到它们面前。从蚱蜢、蜈蚣、死蝎子、受伤的蝎子、活蝎子、蜥蜴……直到死老鼠。这时,成年猫鼬开始给小猫鼬教授各种格斗技巧。为了避免小猫鼬在学习中受伤,成年猫鼬一般都将死老鼠作为目标,它用爪子轻轻拨动死老鼠,假装猎物还在挣扎。这一招很管用,两只小猫鼬马上全神贯注地和那只“木偶”老鼠周旋起来。它们不断试探它,轮流向它进攻,最终成功地美餐了一顿。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家伙们进步神速,很快就能和活老鼠决一死战。

  猫鼬的捕食是不是真是教育的结果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曾做过对比试验,研究人员把小猫鼬分作两组:第一组小猫鼬将得到没有毒刺的活蝎子,另一组吃的则是煮鸡蛋。在实验结束的时候,受过“蝎子训练”的小猫鼬便可以自己把蝎子杀死吃掉,而吃鸡蛋的小猫鼬面对蝎子显得束手无策,无从下手。

  除了捕食技巧,成年猫鼬还会教导小猫鼬学习“猫鼬语”。每当首领或哨兵发出某种声音信号时,“老师”就会马上低头对身边的小猫鼬反复强调这个声音,仿佛是在说:“记住,这是号召行动的声音!”成年猫鼬会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小猫鼬学会自己族群的语言,让它们尽快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