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不住的减持

  上周海通证券第一大股东上实集团减持20多亿未止,本周山下湖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22次减持,套现近1亿;中国服装二股东深圳西泉将手中解禁的1200多万股一股不剩的清仓。粗略统计,4月以来,大宗交易产生约530笔达240亿的减持,而IPO募资也不过400多亿。在对经济下滑争论不休的同时,二级市场止不住的减持成为压制市场的另一块大石。

  近期,不断有来自券商、私募的朋友电话寻找减持标的,而且呈现减持筹码供不应求的状况。一般的逻辑思维,既然大股东要减持,为何资金还愿意冒险接盘?这些资金为何“抢购”减持筹码,却不愿直接在二级市场参与交易?详细了解之下,才明白了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减持套利。

  作为减持套利者,与数年前的“坐庄”有着本质差异,不会持股不动,一般情况下当天接盘,第二天,最迟不过三天全部清仓。其套利的机制就是大宗交易折扣空间,最大风险来自第二天直接封跌停板。

  以海通证券此番减持为例,5月10日,收盘价9.55元,大宗交易价9元,只要第二天跌幅不超过5%,这次套利就成功了。第二天开盘9.15元,最低9.12元,最高价9.28元,全天均价9.20元。如果在均价附近全部套现出局,扣除各种中介费用,收益率1%左右。上实集团减持的2.29亿股中,当天共有35家机构参与接盘,最大接盘量5000万股,市值4.5亿元。按此情况,这家机构一天时间获利约500万。

  尽管单笔收益率不高,但高周转率是这些减持套利资金的核心。一星期做成一次,一个月收益率5%左右,全年就可达50%左右。相对第二天直接封跌停板的风险小之又小。如果遇上近期山下湖、中国服装不断创新高的局面,其大半年的收益目标便已经完成。

  因此,新的市场环境下,博弈的对象、角色日趋复杂。传统金融资本不仅要面对来自产业资本的冲击,金融资本内部的对决也是肉博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