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强力“纠错行情”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犯错误,纠错行情
  • 发布时间:2011-06-25 16:18
  过去一周内,随着市场重心下移,投资人的悲观情绪正在逐步上升,一些具有标志性事件特征的消息轮番轰炸,不断强化负面预期对于投资决策的权衡比重。

  6月20日瑞信发布报告,鉴于中国银行信贷质量日益恶化,地方政府融资等表外负债居高不下,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大增,因此大幅度调低中资股和A股指数预期,将银行股由“超配”降为“低配”。

  6月18日高盛将美国二季度GDP预期从之前3%下调至2%。德意志银行在6月16日也宣布调低了美国二季度GDP预期。

  6月17日索罗斯对外宣称,中国驾驭经济的模式正在失去动力,中国错失抑制通胀的最佳时机,经济泡沫已显现,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

  同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希腊违约的可能已经“高到你几乎不得不说已经到了无法脱身的地步”,而这将令一些美国银行“撞上南墙”。一则“如果希腊违约……”的“灾难图谱”广为流传:希腊银行国有化,欧洲银行动荡,欧洲央行身陷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硬着陆……

  不仅海外投行如此,国内卖方机构也同样手忙脚乱。各种形式的看空、调低评级,此起彼伏。市场主要关心的焦点问题有三:1、本届政府能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吗?2、中国经济会不会“硬着陆”?概率有多大?3、大宗商品是否会迎来“残忍”暴跌?面对如此强大的“恐慌”,我们该如何应对?对于市场所忧虑的这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通常,投资人会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倾听权威机构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解释,加上自己的理性分析,对每一个问题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或倾向。最后汇总所有结论,根据预期对每个方面分配不同权重,进而得出最后的“准确”决策。要节省时间,可以直接听取卖方机构研究的最后结论。

  第二种,在自己的分析框架下,收集框架内有意义的信息,进而得出结论。不理会“无法分析”的信息。比如巴菲特宁愿把时间花在公司报表的研究上,而不会对于宏观经济做过于深入的分析或预测。历史数据无数次证明,股市整体走势经常与宏观经济发展相背离。

  基于第二种选择,作为行为学研究者,我们认为,市场正在“犯错误”,强力纠错的循环就要开始。

  市场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偶尔会站在多数人这一边。当我们发现,市场按照所有人都认同的逻辑轨道运行时,市场就是在“犯错误”。随着时间推移,错误趋势维持的越长,纠错力量也愈加猛烈。

  其一,周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所有品种全线走高。隔夜利率攀升近300个基点至接近7%。资金面紧张程度不言而喻。不过,这是“可持续的趋势”吗?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到底是银行先垮掉,还是股市先崩盘?无论短期是否加息,目前状态都无法持续维持。“短期资金面改善,将在未来两周内看到。”这是大概率事件。

  其二,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跌破20倍。新股美晨科技发行市盈率仅18.12倍。中金公司认为,一级市场“死掉”(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甚至停止发行半年)A股才可能出现牛市。我没有那么乐观,但至少创业板新股市盈率破20倍代表了市场过冷———这一观点确定性非常强。

  其三,中国银行由于成交过于清淡被剔除出上证50指数。作为首只全流通发行的超级大盘股,作为股息率4.24%,远远高于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3.25%)的价值投资标的,中国银行的“杯具”,反映市场已经“冻懵”了。

  其四,最近沪市连续缩量下跌,成交量接近2010年9月21日。660亿上下的成交量,接近了一年以来的“地量”水平。如此萎靡的交投要追溯至2010年7月前后。

  上述四点都说明———市场已经“过冷”。退一步说,即便未来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美国经济重现衰退,第三次萧条注定来临,这些中期“结局”对于当前短期市场趋势的预期影响已经过于“放大”。

  彼得·林奇曾经这样说过,“每当股市大跌,我对未来忧虑之时,我就会回忆过去历史上发生过40次股市大跌这一事实,来安抚自己那颗有些恐惧的心,我告诉自己,股市大跌其实是好事,让我们又有一次好机会,以很低的价格买入那些很优秀的公司股票。”

  如果依然心存恐惧,不妨这样想一下———想想4月贪婪,看看曾经心仪的股票如今的价格,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毕竟,两三个月内真正发生改变的要素屈指可数。在我看来,“幡未动,只是心在动而已”。

  程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