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生物:压缩在上下游之间的尴尬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晨光生物,压缩,搬运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6-27 12:52
从猪小肠中提取肝素原料药的海普瑞(002399.SZ)将自己包装成行业高科技寡头,从辣椒中提取色素的晨光生物(300138.SZ)也给自己披上生物制药的外衣。
这家从事物理提纯工艺的公司先是更改募投项目,接着又将闲置募集资金用来补充流动资金,虽然近年来业绩稳定,但毛利率及资产收益率均呈下滑态势,丝毫不能掩饰经营上的疲态。
仔细探究晨光生物的盈利模式,记者发现,晨光生物在整个产业链中充当的是“加工厂”和“搬运工”的角色,并非科技含量极高的生物制药公司,其盈利能力被压缩在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产品需求之间,而且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和汇率的负面影响,持续运营能力令人生疑。
“虚增”的业绩
财务数据显示,晨光生物2008-2010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29.12%、26.66%、30.27%,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率也在30%以上。表面上,晨光生物业绩稳健增长,并且多家机构预计今年净利润增长率将在45%以上,不过,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晨光生物成立时间并不长,而植物提取行业竞争激烈,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青岛中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或具备境外技术实力,或具备强大的股东背景,对晨光生物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扩大规模,晨光生物先后收购新疆晨曦椒业有限公司、河北瑞德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截至去年上半年,晨光生物资产规模已达4.15亿元,较2007年末大幅增长121.61%;而在去年实施IPO后,晨光生物资产总额迅速攀升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1.53亿元。
晨光生物大面积铺设资产,但资产生利能力并未随之提升,反而逐年下降,并造成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居高不下。资料显示,晨光生物2008-2011年一季度“三费”增长率一般在50%左右,而净资产收益率却由2008年的30.34%降至去年底的7.02%。即便考虑IPO的摊薄效应,这样的降幅也是不容小觑的。
同样是为了抢占市场,多年来,晨光生物采用类似薄利多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并指出,“公司为扩大销量、开发终端客户而降低产品售价”,晨光生物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但其客户主要集中于境外。在逐年提高营业收入的同时,晨光生物并未有效锁定成本,客观上造成产品在议价和定价方面存在较大的被动。当原材料价格下降时,晨光生物必然要降低其产品售价,而当原材料价格提高时,晨光生物未必能将成本转嫁到下游采购商。数据显示,晨光生物近年来销售毛利率有降无增,今年一季度已降至18.69%。
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的公司普遍存在毛利偏低的现象,其成本主要来自前端原材料,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日常经营将造成极大的影响。据悉,晨光生物的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90%以上,这就意味着压缩物流及生产成本对毛利影响并不大,改善毛利的直接方式就是降低原材料采购价及提高产品售价,但这并不取决于晨光生物。
低附加值的“加工厂”
如果说海普瑞是较为精细的化工厂,那么晨光生物就是农产品加工厂。晨光生物将自身标榜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但本质上,晨光生物的业务模式与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并无太大的不同。
在植物提取的整条产业链中,晨光生物扮演的是中间商的角色,即晨光生物将农产品种植基地出产的辣椒、万寿菊等(包括初级加工品)进行所谓的深加工,进而将产成品供应给后端的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品等生产商。而此处的“深加工”则是采用高速逆流分配色谱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等物理手段对原材料进行提纯操作,“高新技术”实际上是精度较高的提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晨光生物与其前端的粗产品加工商并无本质区别,均可归结为原材料供应商。
晨光生物不止一次提到研发优势,并称“公司具备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但据记者了解,晨光生物的开发能力仅仅局限在对已有产品的高精度提纯方面。数据显示,晨光生物目前的产品配比依然以原有结构为主,即辣椒红占比仍在50%以上,而棉籽蛋白等募投项目产能相对有限,对晨光生物净利贡献不大,因此研发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并无过多的亮点。而即便是辣椒红之类的传统产品,晨光生物也因受制于现有的技术,而难以进一步优化产品,造成辣椒红销售成本同比增幅大于收入增幅。
据业内人士分析,即便晨光生物的提纯技术及产品纯度完全满足后端客户的需求,公司也无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附加值。据悉,提纯工艺对设备及操作流程有一定的要求,但加大高新设备的投入未必能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即便能够如愿,也不一定能在业绩方面体现出来,因为真正对晨光生物形成致命影响的是原材料。
有必要指出的是,晨光生物共有5项承诺募投项目,但目前的情况是,晨光生物投资积极性并不高。资料显示,时隔半年,有3个项目目前投资进度不足50%,其中“超临界2000吨精品天然色素项目”投资进度仅为5.27%,与承诺中的一年期投资计划相悖。另一方面,晨光生物也对募投项目进行了“缩水”,部分子项目被终止,承诺中的产能计划随之“瘦身”。经过仔细分析,记者发现遭抛弃的子项目多为晨光生物的“旧式”项目(新项目为植物蛋白项目),而这些“旧式”产品恰恰是晨光生物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由此看来,晨光生物对原有的产品模式已颇有微辞。
“搬运工”式的复制
对于2011年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晨光生物表示,“在保持辣椒红产销量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其他产品的市场”;而对于募投项目,晨光生物则坦言,募集资金从投入到产出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提高资金效益。
对于新产品研发,晨光生物确实作出了一番抉择,公司多次在公开资料中表示要大力发展植物蛋白项目,该项目也是晨光生物的重点募投项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植物蛋白缺口较大,供不应求局面较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晨光生物发展植物蛋白项目似乎恰逢其时。
但记者了解到,晨光科技只是将原有的辣椒红生产技术搬到了植物蛋白方面,生产工艺并没有质的飞跃,本质上,植物蛋白项目依然是提纯项目,所生产的脱酚棉籽蛋白等同样是作为原材料供应给后端企业。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新产品对初级原材料同样具有极高的依存度,当棉籽、大豆等作物减产提价时,晨光生物的经营便面临困境。今年以来,大豆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位,而棉籽价格调整幅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晨光生物顺势变更募投项目也不难理解。
晨光生物自有种植园区偏少,无法以设定的模式实施产能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看天吃饭”。当某种原材料价格下降时,晨光生物或可加大投入力度,而当原材料价格变化偏离公司预期时,晨光生物就必须重新安排计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晨光生物无异于“搬运工”,四处采购廉价原材料,然后进行后续的提纯操作。
财务数据显示,晨光生物去年的棉籽蛋白业务毛利率仅为8.28%,远远低于传统产品辣椒红的毛利水平(20.03%)。无论是营收占比还是毛利率,新产品均不占优势,由此造成尴尬局面。
植物提取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单纯依靠粗放扩张,长期扮演实际上较为低端的加工商角色,未必是晨光生物之福,而能否突破既有的经营模式,就是晨光生物管理层需要讨论的问题。
本刊记者 李雪峰
……
这家从事物理提纯工艺的公司先是更改募投项目,接着又将闲置募集资金用来补充流动资金,虽然近年来业绩稳定,但毛利率及资产收益率均呈下滑态势,丝毫不能掩饰经营上的疲态。
仔细探究晨光生物的盈利模式,记者发现,晨光生物在整个产业链中充当的是“加工厂”和“搬运工”的角色,并非科技含量极高的生物制药公司,其盈利能力被压缩在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产品需求之间,而且难以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和汇率的负面影响,持续运营能力令人生疑。
“虚增”的业绩
财务数据显示,晨光生物2008-2010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29.12%、26.66%、30.27%,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率也在30%以上。表面上,晨光生物业绩稳健增长,并且多家机构预计今年净利润增长率将在45%以上,不过,背后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晨光生物成立时间并不长,而植物提取行业竞争激烈,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青岛中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或具备境外技术实力,或具备强大的股东背景,对晨光生物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扩大规模,晨光生物先后收购新疆晨曦椒业有限公司、河北瑞德天然色素有限公司等,截至去年上半年,晨光生物资产规模已达4.15亿元,较2007年末大幅增长121.61%;而在去年实施IPO后,晨光生物资产总额迅速攀升至今年一季度末的11.53亿元。
晨光生物大面积铺设资产,但资产生利能力并未随之提升,反而逐年下降,并造成经营费用、管理费用等居高不下。资料显示,晨光生物2008-2011年一季度“三费”增长率一般在50%左右,而净资产收益率却由2008年的30.34%降至去年底的7.02%。即便考虑IPO的摊薄效应,这样的降幅也是不容小觑的。
同样是为了抢占市场,多年来,晨光生物采用类似薄利多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并指出,“公司为扩大销量、开发终端客户而降低产品售价”,晨光生物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但其客户主要集中于境外。在逐年提高营业收入的同时,晨光生物并未有效锁定成本,客观上造成产品在议价和定价方面存在较大的被动。当原材料价格下降时,晨光生物必然要降低其产品售价,而当原材料价格提高时,晨光生物未必能将成本转嫁到下游采购商。数据显示,晨光生物近年来销售毛利率有降无增,今年一季度已降至18.69%。
业内人士指出,类似的公司普遍存在毛利偏低的现象,其成本主要来自前端原材料,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对日常经营将造成极大的影响。据悉,晨光生物的材料成本占产品成本的90%以上,这就意味着压缩物流及生产成本对毛利影响并不大,改善毛利的直接方式就是降低原材料采购价及提高产品售价,但这并不取决于晨光生物。
低附加值的“加工厂”
如果说海普瑞是较为精细的化工厂,那么晨光生物就是农产品加工厂。晨光生物将自身标榜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但本质上,晨光生物的业务模式与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并无太大的不同。
在植物提取的整条产业链中,晨光生物扮演的是中间商的角色,即晨光生物将农产品种植基地出产的辣椒、万寿菊等(包括初级加工品)进行所谓的深加工,进而将产成品供应给后端的食品添加剂、营养保健品等生产商。而此处的“深加工”则是采用高速逆流分配色谱技术、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等物理手段对原材料进行提纯操作,“高新技术”实际上是精度较高的提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晨光生物与其前端的粗产品加工商并无本质区别,均可归结为原材料供应商。
晨光生物不止一次提到研发优势,并称“公司具备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但据记者了解,晨光生物的开发能力仅仅局限在对已有产品的高精度提纯方面。数据显示,晨光生物目前的产品配比依然以原有结构为主,即辣椒红占比仍在50%以上,而棉籽蛋白等募投项目产能相对有限,对晨光生物净利贡献不大,因此研发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并无过多的亮点。而即便是辣椒红之类的传统产品,晨光生物也因受制于现有的技术,而难以进一步优化产品,造成辣椒红销售成本同比增幅大于收入增幅。
据业内人士分析,即便晨光生物的提纯技术及产品纯度完全满足后端客户的需求,公司也无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附加值。据悉,提纯工艺对设备及操作流程有一定的要求,但加大高新设备的投入未必能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即便能够如愿,也不一定能在业绩方面体现出来,因为真正对晨光生物形成致命影响的是原材料。
有必要指出的是,晨光生物共有5项承诺募投项目,但目前的情况是,晨光生物投资积极性并不高。资料显示,时隔半年,有3个项目目前投资进度不足50%,其中“超临界2000吨精品天然色素项目”投资进度仅为5.27%,与承诺中的一年期投资计划相悖。另一方面,晨光生物也对募投项目进行了“缩水”,部分子项目被终止,承诺中的产能计划随之“瘦身”。经过仔细分析,记者发现遭抛弃的子项目多为晨光生物的“旧式”项目(新项目为植物蛋白项目),而这些“旧式”产品恰恰是晨光生物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由此看来,晨光生物对原有的产品模式已颇有微辞。
“搬运工”式的复制
对于2011年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晨光生物表示,“在保持辣椒红产销量领先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其他产品的市场”;而对于募投项目,晨光生物则坦言,募集资金从投入到产出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提高资金效益。
对于新产品研发,晨光生物确实作出了一番抉择,公司多次在公开资料中表示要大力发展植物蛋白项目,该项目也是晨光生物的重点募投项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植物蛋白缺口较大,供不应求局面较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晨光生物发展植物蛋白项目似乎恰逢其时。
但记者了解到,晨光科技只是将原有的辣椒红生产技术搬到了植物蛋白方面,生产工艺并没有质的飞跃,本质上,植物蛋白项目依然是提纯项目,所生产的脱酚棉籽蛋白等同样是作为原材料供应给后端企业。更为严重的是,所谓的新产品对初级原材料同样具有极高的依存度,当棉籽、大豆等作物减产提价时,晨光生物的经营便面临困境。今年以来,大豆价格持续维持在高位,而棉籽价格调整幅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晨光生物顺势变更募投项目也不难理解。
晨光生物自有种植园区偏少,无法以设定的模式实施产能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看天吃饭”。当某种原材料价格下降时,晨光生物或可加大投入力度,而当原材料价格变化偏离公司预期时,晨光生物就必须重新安排计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晨光生物无异于“搬运工”,四处采购廉价原材料,然后进行后续的提纯操作。
财务数据显示,晨光生物去年的棉籽蛋白业务毛利率仅为8.28%,远远低于传统产品辣椒红的毛利水平(20.03%)。无论是营收占比还是毛利率,新产品均不占优势,由此造成尴尬局面。
植物提取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但是,单纯依靠粗放扩张,长期扮演实际上较为低端的加工商角色,未必是晨光生物之福,而能否突破既有的经营模式,就是晨光生物管理层需要讨论的问题。
本刊记者 李雪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