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CPI和8%的GDP不等于利好

  温总理出访欧洲的一系列表态都被市场视作利好,其中包括在《金融时报》上撰文对国内通胀可控的表述,接受香港TVB采访时关于年内CPI控制在5%以内、GDP在8%以上的说法。说实话,由于上述表态正处国内股票市场反弹阶段,市场总要为指数的上涨找到一些借口,于是乎,温总理的上述说法便成为市场上涨的最好诠释,也成为市场继续看多的重要根据。

  或许是心情决定观点。在反弹的背景下,市场看什么都有些吉祥,或者说愿意相信上涨与“利好”之间的关联。其实细细品来,却未必如此。先说《金融时报》的文章,该文只是表达了对控制通胀的决心和信心,离实际通胀得到有效控制仍有较远差距,但市场的解读并不如此,甚至有媒体却冠以“通胀得到控制”的大标题;至于温总理接受TVB的采访,谈到5%的CPI以及8%的GDP这两个数字,其间透露出控制通胀难度超乎预期的无奈,5%并不是个低的目标值,由年初的4%上调到5%,只能说理想向现实低头,极度的小心仍然抑制不住通胀的攀升(还加上今年初对CPI构成的调整),更遑论放松货币政策?

  1-5月的CPI是5.2%,6月份一般估计超过6%,全年控制在5%以内,则意味着下半年单月的CPI仍然在更接近5的水平,离4%比较远。今年一季度GDP为9.7%,全年8%的话外音就是下半年经济继续降速。这两个数据翻译过来就是:下半年将以经济增速的下降来换取通胀的可控!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则值得商榷。

  这几年,货币政策都会在谨小慎微中度过。从多个方面看,政策会在多重矛盾的目标中前行,房地产、地方债,特别地方债对多项政策的制约非常大。

  金融危机后实施的4万亿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出来,其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地方政府负债的暴增: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负债已高达10.7万亿,这一数字是去年GDP的1/4,超过去年全国财政收入2万亿。审计署的数据显示,在10.7万亿的地方政府性负债中,2008年及以前年度举借仅占29.85%,即使剔除2008年后负债中部分是用于续建以前年度开工项目和偿还以前年度债务本息部分,则4万亿大跃进产生的债务余额占比也高达49%。2008年以后的投资规模庞大、效率很低,对金融体系构成一定威胁。

  地方债务制约货币政策的空间。地方债务较多地依赖银行贷款,占比高达79%。只要出现一定比较的违约,则银行资产质量堪忧。这使得货币政策的使用受到较大掣肘,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央行不加息:不是不愿,是不敢。当然,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不会产生大量的坏账,银行体系的情况不可乐观。银监会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银行体系的两大风险,首当其冲的便是地方融资平台,然后才是房地产。

  地方债务可能牵制对楼市的调控。地方债务中以地方融资平台的占比最大,在债务余额中占比高达46%。近来传出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违约的消息,虽然最后被化解或被否则,但表现这一块的风险相当高。特别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该数据占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的38%。一旦土地出让收入出现下降,则偿债能力大为削弱。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最担心的情况很有可能出现。

  地方负债还可能绑架对收费公路的整治。地方负债投向以市政建设和交通运输为主,占60%,如果相关的投入不能产生足够的收益,产生坏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据报道,高速公路收费已经成为一些地方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果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地方的偿债能力也将被削弱。全国声势浩大的整治公路收费的运动会不会因此偃旗息鼓?进一步的社会领域改革也将受影响?

  最困难的是作为还款高峰期的今明两年,还债额分别高达2.62万亿和1.84万亿,占比为24.49%和17.17%。短暂的风光之后,现在我们必须面对当年刺激经济留下的后遗症了。这一点在刺激经济之初便已经心知肚明,但救急的心理在当时占了上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各方需要把对政策的预期降下来,要明白,现在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吴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