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不靠谱到一群人的不靠谱
- 来源:时尚北京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不靠谱,没顶,徐震,艺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7-05 15:19
坊间对于徐震早年的评价就是“不靠谱”,亦或者也带着些许年少时的不羁与轻狂。如今成立了没顶公司,看起来也是有模有样有声有色,不过他说,大家还是觉得他不靠谱,只是以前是一个人不靠谱,现在是带着整个公司不靠谱。作为70年代末期出生的一位艺术家,他也曾收获许多业界的荣耀,那些荣耀也超脱了常人所以为的“年轻”二字。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不靠谱”,不如走近再走近,看清再看清好了。
没有界限的“没顶”
少年时略带轻狂,做过很多桀骜之举,媒体评论这是一种游击战略,任何规则与习惯在他这里都不适用。当很多同龄人还在学校里苦读的时候,他已经和一群被定位为前人的艺术家一起“厮混”。最开始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是源于罗丹或者毕加索,也不是因为莫奈或者达芬奇,而是因为摇滚音乐。那一段时期,有多少人是由音乐走向艺术道路我们也已经说不清,从1999年到2011年,已经是12年,12是一个轮回,从年少走向成熟,让我们看过这世间许多,无论欢喜还是悲伤,无论真实还是虚无。用到“年少”这类词语的时候,徐震笑笑说:“我现在应该也还是个年轻的人。”
看到“没顶”,名字本身已经颇有意境,英文名“MADE IN”也配合的恰当好处。问道由来,仿佛也颇有些艺术家的作风,有些随性,有些洒脱。“在成立公司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MADE IN这个英文名,它代表了一种生产和产生的关系,然后它的中文发音也可以是‘没顶’,然后‘没顶’又代表了一种不设限,没有界限的感觉,这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它的名字就这么来了。”这是一种恰好的关系,但假如没有这么恰好又要如何?“如果当时想到的英文名没有这么一个配合的中文名,我觉得我们也肯定会再换的。或许换个中文名,或许换个英文名。”说完他也笑了起来。
这种感觉很好,无论是名称还是背后的含义,没有界限这件事本身就会让人感觉身心愉悦,仿佛站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中,你看得到的是蓝天白云,是青草悠悠;你看不到的是远方,可远方就在那里,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70后 VS 80后
徐震生于1977年,应该算得上是一位70后。
在我心里,70初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影射时代,80后多是在展现个性,而70末生人,在二者之间游移,时代于他们到底又孕育出了怎样的个性,其实我也很好奇。
徐震说他在大家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会和一群70初或者60后的艺术家一起工作,所以他对于之前的那一代的理解之深刻远远多过之后的一代。现在公司里,80后有许多,他看到他们的张扬与自我,因为时代不同,有时候出挑在这个行业也是一种进步。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也有不少人对他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他见过深沉如60后,见过活跃如80后,他在之中,有些深沉,也不缺少活跃,或许也还有点70后的理想主义。
他有一个艺术论坛,采访之前我也跑上去看了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了一跳,因为作为艺术圈的门外汉,对于那些话题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名字我熟悉,比如艾未未,有些名字我不熟悉,也就记不住到底是谁。整体话题围绕在一些艺术圈的你我他之上,还有关于流派,关于行事作风的种种。你不能简单评说他们是专业的,你是业余的,只是兴趣点不同,他们只是对艺术圈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钻研的精神。我对徐震说:“那个论坛太深了。”他说:“那里有些人已经存在了很久,也有新加入的。一直就用那样一个状态在发帖,更新,就是一个网络版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豆瓣上多是小资文艺范儿的青年,但是他们只存在于一阵,当20岁的姑娘小伙儿长成了30岁的姐姐大叔之后,豆瓣便成为了一段过去,无论你在那里曾经绽放过怎样的花样年华。可是徐震的论坛不是,那里有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他们上学、恋爱、结婚、生子,可是他们从未离开过,一直在那里,谈论着关于艺术的甲乙丙丁。即使已经不惑,他们也会愤青,即使还是二八年华,他们也可以深沉。几零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真的爱艺术,无论是不是被评价为假装之流。
What is 艺术?
“艺术是什么?我以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徐震如是说。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这几天他也接受了大大小小各种媒体的采访,也总结出了些许规律。艺术类杂志总是会探讨一些行业问题,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个某某的行为,你觉得这个某某流派意味着什么之类的。而生活类杂志则更多会问一些关于艺术与人、艺术与社会的问题,比如我所问到的,你觉得艺术是什么之类的。
每个人都开始拿艺术说事儿,连某著名时尚集团也出了艺术类专刊,买回来的同事说,真的不知道里面在说些什么。其实,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去探讨艺术圈内部的事情,作为百姓的我们真的不懂,也真的不关心,他做了这样的行为艺术和他画了那样的作品,首先我们会觉得实物更有价值,其次又会选择可以看得懂的,就算只是看出一个乐也算是懂了,总比所谓意识流什么的好些。
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是只有绘画和雕塑才叫做艺术,现在我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是围绕在新媒体以及行为之上。可是普罗大众还没有那么“不正常”,愿意把这种新兴的媒介作为一种收藏,可是多少我们如今追捧的大家都是在死后才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年轻时穷困潦倒,被人们批评为不入流,然后等到百年之后又开始被歌颂,也算得上某种形式的讽刺吧。还好,现在的社会对于“艺术”这两个字很宽容,我们接受一切新兴的艺术形式,只是收藏,还需要很长时间去验证是否值得,不过要是都拿钱来说事儿,那艺术也不艺术了。其实想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象的物体的除了普通人就还是普通人,艺术圈的人有几个在乎你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他的概念,又或者是不是一定要说出一个一二三四把作品解释明白?这个世界本就没有那么纯粹,局外人又为什么一定要把一切分清楚?“你在乎大家是不是真的能明白你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吗?”“还好,因为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没那么明白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这就是徐震的回答。
徐震带着他的没顶公司在长城空间做了一个关于“意识形状”的展览。走进展厅的时候,我也不禁愕然了一下,一个身穿类似瑜伽服的一个姑娘站在一个类似瑜伽毯的毯子上做着一个像瑜伽的东西,这就是“意识形状”,一个在我看起来更像是瑜伽姊妹篇的东西。它的由来,徐震是这么说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调查,在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对身边的一些动作更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发现人类的很多动作都很有意思。既会有模仿动物的行为也会有由宗教由来的行为,因此也就萌发了编这样一套‘意识形状’操的想法。”
“意识形状”共分十式,结合了许多人类历史上的典型肢体动作,每个主体动作都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印度有瑜伽、德国有普拉提,那中国也别再八卦太极连环掌了,不如也来点新意,来一套“意识形状”,即使你不以为它是艺术,至少可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不靠谱
徐震不靠谱,是过去既往存在的评价,现在他说他也依旧不靠谱。
整个公司,没有特别系统的规划,成立初期也就希望这样一步一向前在摸索中前进。经营里没有SWOT,最熟悉的还是过去的伙伴。创作方式改变了,也渐渐靠近商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也变成了要思考整个公司的未来,可是他却还是他,笑容里带着些许戏谑和不恭。
他说,从今以后淡化徐震的个人符号,强化“没顶”团队的概念。仔细想想,这么一群人在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的带领下继续走着,其实也挺好的,因为有时候太靠谱反而少了些有意思,不是吗?所以,如果不靠谱,就让他,让他们这么继续的不靠谱下去吧。
文/本刊记者 沈亚欣
……
没有界限的“没顶”
少年时略带轻狂,做过很多桀骜之举,媒体评论这是一种游击战略,任何规则与习惯在他这里都不适用。当很多同龄人还在学校里苦读的时候,他已经和一群被定位为前人的艺术家一起“厮混”。最开始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是源于罗丹或者毕加索,也不是因为莫奈或者达芬奇,而是因为摇滚音乐。那一段时期,有多少人是由音乐走向艺术道路我们也已经说不清,从1999年到2011年,已经是12年,12是一个轮回,从年少走向成熟,让我们看过这世间许多,无论欢喜还是悲伤,无论真实还是虚无。用到“年少”这类词语的时候,徐震笑笑说:“我现在应该也还是个年轻的人。”
看到“没顶”,名字本身已经颇有意境,英文名“MADE IN”也配合的恰当好处。问道由来,仿佛也颇有些艺术家的作风,有些随性,有些洒脱。“在成立公司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MADE IN这个英文名,它代表了一种生产和产生的关系,然后它的中文发音也可以是‘没顶’,然后‘没顶’又代表了一种不设限,没有界限的感觉,这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它的名字就这么来了。”这是一种恰好的关系,但假如没有这么恰好又要如何?“如果当时想到的英文名没有这么一个配合的中文名,我觉得我们也肯定会再换的。或许换个中文名,或许换个英文名。”说完他也笑了起来。
这种感觉很好,无论是名称还是背后的含义,没有界限这件事本身就会让人感觉身心愉悦,仿佛站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中,你看得到的是蓝天白云,是青草悠悠;你看不到的是远方,可远方就在那里,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70后 VS 80后
徐震生于1977年,应该算得上是一位70后。
在我心里,70初的艺术家或多或少都会影射时代,80后多是在展现个性,而70末生人,在二者之间游移,时代于他们到底又孕育出了怎样的个性,其实我也很好奇。
徐震说他在大家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会和一群70初或者60后的艺术家一起工作,所以他对于之前的那一代的理解之深刻远远多过之后的一代。现在公司里,80后有许多,他看到他们的张扬与自我,因为时代不同,有时候出挑在这个行业也是一种进步。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也有不少人对他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他见过深沉如60后,见过活跃如80后,他在之中,有些深沉,也不缺少活跃,或许也还有点70后的理想主义。
他有一个艺术论坛,采访之前我也跑上去看了一眼。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了一跳,因为作为艺术圈的门外汉,对于那些话题感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些名字我熟悉,比如艾未未,有些名字我不熟悉,也就记不住到底是谁。整体话题围绕在一些艺术圈的你我他之上,还有关于流派,关于行事作风的种种。你不能简单评说他们是专业的,你是业余的,只是兴趣点不同,他们只是对艺术圈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钻研的精神。我对徐震说:“那个论坛太深了。”他说:“那里有些人已经存在了很久,也有新加入的。一直就用那样一个状态在发帖,更新,就是一个网络版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豆瓣上多是小资文艺范儿的青年,但是他们只存在于一阵,当20岁的姑娘小伙儿长成了30岁的姐姐大叔之后,豆瓣便成为了一段过去,无论你在那里曾经绽放过怎样的花样年华。可是徐震的论坛不是,那里有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他们上学、恋爱、结婚、生子,可是他们从未离开过,一直在那里,谈论着关于艺术的甲乙丙丁。即使已经不惑,他们也会愤青,即使还是二八年华,他们也可以深沉。几零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真的爱艺术,无论是不是被评价为假装之流。
What is 艺术?
“艺术是什么?我以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徐震如是说。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这几天他也接受了大大小小各种媒体的采访,也总结出了些许规律。艺术类杂志总是会探讨一些行业问题,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个某某的行为,你觉得这个某某流派意味着什么之类的。而生活类杂志则更多会问一些关于艺术与人、艺术与社会的问题,比如我所问到的,你觉得艺术是什么之类的。
每个人都开始拿艺术说事儿,连某著名时尚集团也出了艺术类专刊,买回来的同事说,真的不知道里面在说些什么。其实,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去探讨艺术圈内部的事情,作为百姓的我们真的不懂,也真的不关心,他做了这样的行为艺术和他画了那样的作品,首先我们会觉得实物更有价值,其次又会选择可以看得懂的,就算只是看出一个乐也算是懂了,总比所谓意识流什么的好些。
艺术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是只有绘画和雕塑才叫做艺术,现在我看到的越来越多的是围绕在新媒体以及行为之上。可是普罗大众还没有那么“不正常”,愿意把这种新兴的媒介作为一种收藏,可是多少我们如今追捧的大家都是在死后才获得了相应的收益?年轻时穷困潦倒,被人们批评为不入流,然后等到百年之后又开始被歌颂,也算得上某种形式的讽刺吧。还好,现在的社会对于“艺术”这两个字很宽容,我们接受一切新兴的艺术形式,只是收藏,还需要很长时间去验证是否值得,不过要是都拿钱来说事儿,那艺术也不艺术了。其实想要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象的物体的除了普通人就还是普通人,艺术圈的人有几个在乎你是不是真的能理解他的概念,又或者是不是一定要说出一个一二三四把作品解释明白?这个世界本就没有那么纯粹,局外人又为什么一定要把一切分清楚?“你在乎大家是不是真的能明白你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吗?”“还好,因为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没那么明白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这就是徐震的回答。
徐震带着他的没顶公司在长城空间做了一个关于“意识形状”的展览。走进展厅的时候,我也不禁愕然了一下,一个身穿类似瑜伽服的一个姑娘站在一个类似瑜伽毯的毯子上做着一个像瑜伽的东西,这就是“意识形状”,一个在我看起来更像是瑜伽姊妹篇的东西。它的由来,徐震是这么说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调查,在这个调查之后,我们对身边的一些动作更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发现人类的很多动作都很有意思。既会有模仿动物的行为也会有由宗教由来的行为,因此也就萌发了编这样一套‘意识形状’操的想法。”
“意识形状”共分十式,结合了许多人类历史上的典型肢体动作,每个主体动作都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印度有瑜伽、德国有普拉提,那中国也别再八卦太极连环掌了,不如也来点新意,来一套“意识形状”,即使你不以为它是艺术,至少可以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不靠谱
徐震不靠谱,是过去既往存在的评价,现在他说他也依旧不靠谱。
整个公司,没有特别系统的规划,成立初期也就希望这样一步一向前在摸索中前进。经营里没有SWOT,最熟悉的还是过去的伙伴。创作方式改变了,也渐渐靠近商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也变成了要思考整个公司的未来,可是他却还是他,笑容里带着些许戏谑和不恭。
他说,从今以后淡化徐震的个人符号,强化“没顶”团队的概念。仔细想想,这么一群人在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的带领下继续走着,其实也挺好的,因为有时候太靠谱反而少了些有意思,不是吗?所以,如果不靠谱,就让他,让他们这么继续的不靠谱下去吧。
文/本刊记者 沈亚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