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于车,似乎永远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热爱。不管它是几个轮子的!在所有艺术作品里,车永远是一种象征,那就是自由、奔放与激情。这一点,对于旅美现代派油画名家张鹏野尤为突出。张鹏野爱车,更爱画车,在他的作品中不乏各式各样的名款车型,不同的是这些名品豪车却不是他画作中的主角。因为他最爱的主角是生活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交通工具——自行车。
他是一个“行者”,一个奇特且不拘束缚的人。在北京他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工作室。步入画室,摆满了他的作品与画具。他告诉我,他刚才还一直在思索着今天采访的话题,这让他回想起曾经的一些经历。
“行者”的辉煌成就
自17岁参加全国的美术展,张鹏野开始了一发不可收的辉煌历程。1993年开始,他的作品十多次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收藏。他从1995年到2005年先后在国外做过5次大型的个人展览。从伦敦的《中国对外艺术展》到首尔的《四国艺术家MANE展》。他的作品遍布三大洲。他创作的自行车题材的油画作品《行者》系列艺术市场上很受欢迎,吸引了众多藏家竞相收购。于是他便成为拍卖会上的常客。作品价位为每平米1万元。最近一次是2010年6月2日,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的北京保利春夏拍卖会上。他创作的《行者系列——9》布面油画单张被以15万港币拍出。
他的作品《行者》系列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源自于充分展现了其艺术家的睿智。他穿透历史,把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延伸到早年的经历中。自行车在张鹏野的画面中,并不是豪华汽车面前的矮人,它骄傲地行驶在天安门前,见证了这个国家每一天升起的太阳。
当代观念艺术大师杨维民曾经这样评论过《行者》。“正是这“行走”的骄傲,使它在置身于张鹏野的消费艺术语境中时,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张鹏野赋予的自行车式的行走,既来自普通人的生活,又兼具精神的平实和高贵,面对现实的批判意义就自然生发出来。艺术,在张鹏野眼中是一种救赎的力量”。
“行者”的坚持不懈
他爱上绘画还是在学生时期,不过,受家庭的影响,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从事绘画艺术。出身军人家庭的张鹏野,父母早已为他铺好了未来的道路。父亲希望他去学习机械,要求他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背负着沉重压力的张鹏野被迫去学习绘图,两年的枯燥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内心的绘画火焰。他偷偷的创作,并私下拜沈少民为师,积累绘画经验。机会很快就来了,7岁那年,他在全国美术展并获奖,是所有获奖选手中最年轻的。这个不小的成就不但给他在绘画事业上肯定,也让他的父母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艺术的创造与创新从来都是要经历燥动期的。张鹏野94年从哈尔滨来到北京,任《改革与理论》杂志社美编,白天工作,晚上创作,跟其他漂族相比,他是幸运的。吃穿不愁的他在2000年又作为文化学者去了纽约,这个时期,虽然他的艺术实验有足够的多样性,但是阶段性的躁动表现是他对于创作越来越困惑。他太需要新灵感支撑前进。
“行者”的独辟蹊径
时间过去七年,张鹏野并没有融入美国当地社会。夜里,他常常一遍遍往国内打着长途话,诉说思乡和焦虑。在美国的生活环境要远优于国内,就像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那样,归根的情节始终是华人的思想。在美国极端重视资本的世界里,他就像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木舟。他觉得文化本源的不同使创作的思维产生很大的差异。他选择了回家。
2007年,回国的张鹏野被北京街头汹涌澎湃的自行车流震慑了。那么多人骑着的自行车,显然已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时代的文化传承。他找到了更新创作的灵感来源。
张鹏野的“自行车”组群,就是在这时候开创的。“自行车”是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图像之一,更是中国草根阶层,绵延不绝的生活片断。“自行车”表现的是人与物的多重关系,使我们得到一个真切的角度,看待中国民生主题的作品。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拥有一辆自行车的中国人,其内心的满足、骄傲感决不亚于现在买一辆奥迪Q7。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多少后来叱咤风的民营企业家,如娃哈哈的老总宗庆厚,吉利老板李书福,福耀老板曹德旺,最初创业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这些企业家与自行车的故事已经载入企业的发展史。
“自行车”的存在由来已久,张鹏野的画表达了对中国人生活状态的重要延续与记存。在海内外的艺术家极为重视文化符号和文化身份的背景下,自行车的中国元素被张鹏野快速吸收、强化并放大。“自行车”是张鹏野五年美国生活归来后的心灵之歌。
“行者”的绘画哲学
“多少个人在路上,就有多少个远方”。一个好作品穿透直觉,发自内心真的太难。张鹏野选择引用油画的直接画法,在一次性挥洒涂料底子上塑造的蕴积效果,来达到形色兼备。一笔之中带出形色的写实技巧,使画面更加生动。他说“正由于这种眼手如一的直接关系,揭示了人与物之间共进共退、相互依存的内在本质。所以,这项技法在近现代油画史和相关的绘画史中成为为主要的表现语言。”
“行者”的别样生活
除了绘画,热爱生活的张鹏野,闲暇之余有一项特殊的爱好,制作烟斗。他自豪的称自己为新生代的“斗客”。这源自于当初父亲逼迫他学习机械后唯一“流传”下来的技能。看着一块粗拙的法国三角石楠木,在自己的手里精雕细琢之后,变成一件精致的生活奢侈品,他觉得是一件很时髦的事。
在美国的时候,看到了很多大师的作品。在纽约的艺术世界中,被热捧的并不是那些大师作品,美国人最期待新的创造者。中西油画艺术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油画艺术缺少一种传承,没有体系,非常散乱。就拿骑车来说吧,他记得走在纽约的街头,发现美国人的生活很规则,骑行在路上非常有秩序,感觉像是在享受骑车带来的愉悦。在中国,自行车密集的摆放,杂乱无章的乱闯。让人在内心中留下的只有烦躁。毕竟会享受、爱创造、懂欣赏的人。才会爱生活。
文/本刊记者 裴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