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发短衣之叹

  • 来源:廉政瞭望
  • 关键字:张文襄幕府纪闻,孔子,辜鸿铭,国民党
  • 发布时间:2011-08-25 09:23
  晚清时节,辜鸿铭在张之洞的幕府做过很长时间,写了一本名叫《张文襄幕府纪闻》的小册子。其中有一则,是写曾国藩的。他说,曾国藩最大的过人之处,是不排满。如果他排满,中国势必分裂,列强就会把中国灭了,所以,“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吾其剪发短衣矣。’”就是说,没有曾国藩,中国人就会跟西方人一样,剪短发,穿短衣。

  当然,辜鸿铭的这段话,是在清朝还没灭亡时写的。他没有想到,这段文字问世不久,清朝就翘了。中国人,很快就开始剪短发穿短衣。开始剪发还剪得比较少,个个披肩。后来就跟外国人一样了。衣装也是如此,西装和西式礼服,很快就成了官服。名士王闿运民国后依旧清朝衣冠,混进一堆西装人里充民国的官吏,只能自我调侃,说,你们穿的是外国服,我穿的也是外国服。不短发短衣,至少做民国的官,在正式场合,自己都感觉别扭。所以,立场坚定的遗老遗少,只好避居青岛或者大连。在外国人占的地方,坚持自己的文化或者政治立场。

  进入民国之后,辜鸿铭这个号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娶在东洋的怪人,没有做官。

  却因一口流利的英语,被蔡元培请到北大做了西洋文学的教授。所以,他可以依旧穿清朝的袍褂,留清朝的小辫子。连雇的包月的车夫,都留着一条粗大的辫子。其实,在民国,下层的百姓,留辫子的人很多。而上层的士绅和书生,穿袍褂的也很多,穿不起袍褂,也套一袭长衫,再配上一条围巾,就成了典型的民国书生范儿。至少在民国的北洋时期,上流社会,剪发倒是普及了,但穿西装的人,并没有超过穿长衫的。

  短衣的推行,是在国民党时期。这一时期,主政者对社会的改造,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有了“国服”中山装,一种据说蕴含礼义廉耻、五权宪法的服装。其源头,却无非是日本的学生装,也属于西化的一部分,在日本就是西化的短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政府里混事,不穿中山装,多半是混不下去的。有一段时间,号称要复兴国民党的复兴社,还提倡穿国产蓝布的中山装,打着民族主义的招牌,但依旧是西化的短衣。

  然而,真正的短衣一统天下,还是1949年之后。不仅男人的袍褂彻底绝迹,连女人的旗袍,也变成了短打扮的列宁装。绿军装、改良的中山装,摧枯拉朽,扫荡整个中国,连穷乡僻壤也没有落下。在一个穿衣戴帽象征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年代,革命的改造,首先意味着衣着的改造。但是,革命衣装改造,却带来了彻底的短衣世界。这样的世界,恰是辜鸿铭辈所忧虑的西化世界。

  在今天,中国人的穿衣打扮,除了某些细节,大体上已经跟西方人没有任何分别。无论男女,都是如此。上流社会的男女,还拼命追求细节的同步,生怕自己在国外的时髦男女面前有所逊色,被人笑话老土。革命时代的单一,已经被多样化所取代,但这种多样,只是在西化环境下的多样。漫说清朝服饰,就是民国的范儿,也无法重现江湖。偶尔出现几个穿长衫的,也是在舞台上。

  跟古代不同,现代社会,即使没有被人征服,也一样可以接受别的国家的服饰,不仅接受,而且高度普及。古代蒙古人、女真人和满人用持续和蛮霸的武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西方人用“现代”两个字就做到了。涉及人的穿衣戴帽的变革,往往是比思想和观念变革更为影响深远的革命。这种事关人们身体发肤的变革,一旦真的变过来,让人们每日每时习惯之,那就影响巨大。一个民族,底层的思想变革,说说容易,实际上却难以实现。但只消变了他们的服饰,其他相关变革的阻力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消失了。唯余的些许坚持者,在民众眼里,也只有搞笑的价值。

  ◎文_张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