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智商,慎重追剧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新闻联播,连续剧,恶作剧之吻,宫
  • 发布时间:2011-12-01 17:44
  连续剧最近井喷。

  同一题材能拍3部,再被翻拍3次,展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顽强生命力。不幸的是,连续剧明显有把全世界拍成白痴以迁就女主角的智商,或者干脆把女主角拍成白痴的倾向。不靠谱的编剧,雷同的剧情,就连穿越剧都能媲美《新闻联播》,让你把电视台转了一圈,还能看到满眼不同版本的阿哥格格乱蹦跶。

  拜托,来点新意,就算不厌其烦地玩穿越,也试试其他时代吧,康熙爷表示很厌烦切双眼皮、隆胸的现代人。

  近朱者赤,这么追着看下去,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的智商真会下降?科学家说,没准真的会。

  1.生是女人,就爱连续剧

  请原谅爱追剧的女人吧。生而为女人,这是她们的天性。从性别构造上说,女性的语言处理和理解能力比男性强,所以在电视剧的听说中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感受到更多乐趣,导致女性比男性更有兴趣看电视。加之在性别心理的差异上,女性因情感细腻、敏感等感性特点,让她们更容易代入连续剧的角色中,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术语谓之共情。

  引申,社会性别角色中的女性是内向型动物,一来重视精神上的交流和满足,而连续剧无疑能达到这种自我交流的目的。二来,连续剧彻底激发内向型动物的未完成情结。内向型的生活导致女性在现实中圈子较小而遗憾较多,尤其是对美好爱情的遗憾没有达成,通过在连续剧中的共情作用,或曲折离奇,或轰轰烈烈,都让现实中实现不了的遗憾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2.行为同化,远离袁湘琴

  沉迷本不是坏事。如果女生天性沉迷科学,那我们早活在科幻片中了,可惜她们沉迷的是连续剧。

  只是以男性占多数的科学家们是有多恨连续剧啊!先是很早之前就指出相比阅读激发的抽象和联想能力,观看电视、电影等具象的媒体会局限大脑的想象,长此以往大脑相关的能力会退化。

  然后心理学家再来凑热闹:长期观看节奏缓慢的连续剧可能影响正常的思维能力。心理学上早有同化效应(Assimilationeffect)的概念,它指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最近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同化效应能超出心理的范畴,从行为上确切影响到个体,称为“行为同化”。意即只要想象“教授”的概念,就能让人变得聪明。

  是不是心里一惊?如果你在看类似《恶作剧之吻》,被卖傻为生的袁湘琴耳濡目染,建议你还是赶紧给爱因斯坦的画像上炷香。

  3.行为对比,小心洛晴川

  既然如此,那连续剧的死忠粉丝不看蠢女人的故事,而看聪明女人,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问题

  有这么简单,那有多少科学家

  得下岗回家追剧啊。

  因为在发现行为同化的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了行为对比效应。它指在人们想象一个概念对象,如教授、美女、老人的时候,往往会将它们象征的智慧、美丽和衰老与自身作比较,从中找到相似点而起心理暗示作用。但如果是想象一个具体的对象,如爱因斯坦,因为对象被具象化,人们往往会因为找不到自己与爱因斯坦的共同点而觉得自卑,在爱因斯坦象征的智慧光芒下反而会让自己变得更笨。

  换言之,不看袁湘琴,改看《宫》里的全能女战士洛晴川也是于事无补的。

  4.批判地看,才能变聪明

  看来要做个聪明的女人,只能和连续剧彻底绝缘了?

  那倒不必。毕竟科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解决问题。所以科学的万能之处就是细小到连看连续剧都有官方指导意见。

  具体来说,在看《恶作剧之吻》的时候,就应该不断批判袁湘琴的种种愚蠢行为以显得自己和她的区别和聪明之处;而看《宫》的时候,则应该尽可能多地找出自己和洛晴川的相同之处,不时来一句,“我也是这么想的”。

  发现没,看见笨人就得划清界限,看见聪明人就要主动套近乎。如果觉得不过瘾,不妨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编剧的剧情和逻辑,连带演技、道具,变身成为专业的“电视找茬迷”,情浓时连编剧一起骂。

  当然,问候的说话就不必了。

  好歹人家也是在宣扬真善美,这是连续剧唯一不用怀疑的地方。

  编译 Ace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