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 规划书并不是人生必需品

  • 来源:女报•时尚
  • 关键字:王小慧,摄影,建筑,周国平
  • 发布时间:2011-12-02 10:51
  王小慧,著名旅德华人摄影家、艺术家、大学教授、导演。其摄影作品长期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展出,先后发表过约40部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自传《我的视觉日记》。

  王小慧出生于天津,本硕就读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之后赴德国慕尼黑继续攻读建筑。留学期间执迷于摄影,在先生俞霖的鼓励和支持下走上职业摄影师的道路。然而1991年一场车祸残酷地夺去她爱人的生命。这场灾难性的事故使王小慧陷入绝境,对其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最终艺术拯救了她,使其从事摄影的信念更为坚定。走出低谷后,王小慧的摄影艺术逐渐成为当前世界性文化思潮中的一个范型。

  Q:女报时尚A:王小慧

  Q:您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已经再版了30次,书中呈现了您生活状态的巨大起伏。面对人生的大喜大悲,您如何应对?

  A:我不想夸大有什么东西支撑着自己,让我能够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大灾难面前是脆弱的,会消沉和悲观。但是感谢我的艺术,它作为我的精神依托,让我有活下去的勇气,成为不惜克服任何困难去追赶的执著。创作帮助我走出痛苦的漩涡,像心理医生一样为我疗伤,令我能够找回自我,更好地感知生活和生命。可以说,是艺术拯救了我,让我重生。

  Q:您曾遭遇过人生巨大的痛苦,一场车祸夺去了您的挚爱。康复之后您开始疯狂地工作,这是否成为您摆脱阴影的出口?

  A:忙碌的工作确实能使人忘却一些痛苦,或者干脆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事情。但对我而言,我的工作是进行创作,艺术创作正如刚才我所谈到的,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指引我跨越困难去追赶的执著。我不断地去创作艺术,用这些艺术去表达我的心绪、困顿、生活轨迹与人生经历,就在这种积极的克服中不知不觉走出了当时的痛苦。

  Q:我留意到您在车祸之前的作品偏写实,车祸之后则走向抽象和概念化。请问那场灾难如何影响了您日后创作的视野?

  A:坦白说那场灾难的确对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从艺术创作到我的整个人生。可以说我在车祸前后有很多东西都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车祸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拍摄黑白影像,直至近年才又重拍彩色。

  我想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我倒是希望痛苦越少越好。可我是一名艺术家,正如凡·高所言,艺术需要痛苦的滋养。它最后使我的拍摄从纪实性摄影走向观念摄影,即先有观念再去拍摄的创作方式。

  Q:您刚接受了邮票王国列支敦士登的邀请,作为亚洲首位艺术家参与设计并拍摄邮票,在这次的创作中是否也运用了您观念摄影的手法?

  A:首先能被列支敦士登的国家邮政局邀请设计并拍摄邮票是一个很大的荣誉。毕竟他们很少和外籍艺术家进行这种创作型的合作。对我来说,它不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跨界的新尝试。

  我之前做的都是纯粹的艺术创作,往往先有了想法,再去考虑怎么实现,因此大都属于“观念摄影”的范畴。但这次恰好相反,因为这回创作的过程很轻松:事先随意地拍下我所看到的景色,之后再去提炼加工它,有点像是去度假,也像是回到了当年背着照相机到处旅行的那段时间。实际上这次作品呈现的都是列支敦士登的风景,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在真实风景的基础上,经我重新解构,再排列组合得来的。其中都是列支敦士登风光中最重要的元素,如阳光、雪山、绿草地、莱茵河等。

  Q:您的作品充满东方女性的柔美,但您工作时却硬朗得如拼命三郎,您如何在这一刚一柔间自由变换,在理性与感性中取得平衡?

  A:这个问题我偏向于相信星座。我是双子,双子座天生就是一半感性一半理性,这种天赋让双子并不需要刻意地去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它是与生俱来的感性与理性兼有的一种性格。所以你刚才说的这些东西都不奇怪,我有艺术化的倾向,喜欢把生活中平庸的东西艺术化,但工作的时候养成了很认真严格的习惯;我可以很理性,同时也可以很浪漫;我可以享受人生,也可以创造生活。

  Q:回顾您的人生道路,从一开始在同济念建筑学,后来开始涉猎写作、摄影、电影,成为职业艺术家,然后重归同济的教坛。您的人生显得充满偶然性,是否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随性就好?

  A:我个人其实比较随性,早年出国留学也好、走上摄影之路也好,一切都水到渠成。但人各有异,有些人必须规划,没有方案就举步维艰,有些人就得随意,一旦被制定就捉襟见肘。只要每个人都好好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特性,这样才能选择比较好的人生。所以计划书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Q:您在德国期间为了能够专注于摄影,甚至放弃了到两所大学任教的机会。但专职摄影在很多人看来并不如做教师来得稳当,尤其作为女性,您当时是如何抉择的?

  A:我受不了一成不变和重复机械的生活,还是比较喜欢不断挑战自我,搞摄影肯定比做老师更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即使当年很多身边的亲戚朋友认为我放弃教职,简直是太疯狂了。但回到你刚刚的问题,我可能是个随心随性的人,在选择面前,只服从喜好、只听从内心。

  Q:您先生俞霖曾说“如果让自己感觉到犹豫,就一定要放弃”,然而现在社会有太多东西在迷惑年轻人的心思,如何听从内心,您有什么忠告吗?

  A: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因为传媒的过于发达反而在选择面前变得犹疑。就像微博,信息传递太快,让他们无从适应,影响到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可能因此变得人云亦云,而使他们忘记最起码的一点:首先应当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因此很多时候并不见得是有外界的压力影响他们的抉择。

  如何能做到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多年前,我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会反复问自己,这是你内心深处想要的吗,还是说谁希望你这样,包括你父母。如果是父母希望你做的事,而你自己并不想做,我宁愿去选择自己想做的,因为只有自己满意了,最终这件事你才能做得好,因为你真正地热爱它。你做好之后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Q:随着单反相机普及成几乎人手一台的流行品,从摄影艺术家的角度,您认为这是有助于摄影艺术的推广,还是降低了摄影的艺术层次?

  A:单反相机的普及让人人都可以拍照片,让摄影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从这点上说肯定有助于摄影艺术的推广。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摄影艺术的门槛降低了。

  从我的角度来说,起码艺术能普及不是坏事。区别只是现在用数码相机来拍照,使摄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也就是说,在我们这种快餐时代,一切都变得更浅薄,于是当拍照片变成家常便饭的时候,就不像我们当年拍胶片那样,非常慎重地去考虑每一张照片的选材、构图、用光等等,因为那时每拍一下,倘若拍不好的话,就会浪费一张胶片。

  而现在的数码拍摄,你可以轻易地按下快门,也可以轻易地把它删去,所以大家不会太在意这张照片是否真正拍得精到,无形中便制造了很多垃圾出来,在我看来,照片拍摄还是应当审慎一些。

  Q:您很早就出国留学,并旅居德国很多年。当前十分流行出国留学,盲从出国的现象也很普遍。您能给国内那些向往留学国外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吗?

  A:从理论上说,能够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多一些体验,特别是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对年轻人很有好处。因为见识能让人学到更多东西。但必须明白的是,这不一定要通过出国留学来达到。

  我个人认为出国与否和本人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我常常对一些年轻人说,真正优秀的孩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发展得很好。反而有些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能都非常平庸,出了国也不见得能有什么进步,因而跟风的成分就很重。

  Q:请给《女报·时尚》的读者推荐几本好书?

  A:推荐书?近几年我看得挺少的,因为没有时间,不过我很喜欢周国平的书。我听说有一句话叫做“男人不能不读王小波,女人不能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书很适合女性阅读,我身边很多优秀的女性朋友都非常喜欢他的作品,我母亲就把他的书看得像圣经一样,会放在床头经常翻一翻。他时常会有特别精辟的观点,同时又能用朴素、平易近人的语言娓娓道出。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家”才能做到的。

  采写 陈佩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